| 原创作者/编辑:凯哥Java
| 分类:Nginx学习系列教程
nginx的logo
Nginx 作为一款高性能的 HTTP 服务器及反向代理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架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支持负载均衡、流量控制等功能,还能够有效地实现动静分离,以此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功能的应用场景及具体配置方法。
Nginx 通过反向代理机制实现负载均衡,将前端用户的请求智能地分散到多个后端服务器上,从而提升整体的服务能力和系统的高可用性。
在 http 区块内定义 upstream 服务器池,指定多个后端服务器地址:
http {
upstream backend_servers {
server backend1.example.com;
server backend2.example.com;
server backend3.example.com;
}
server {
listen 80;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backend_servers;
}
}
}
轮询(Round Robin):默认情况下,请求会按照顺序轮流发送到各个服务器。
权重(Weight):允许为每个服务器分配不同的权重,权重越高,接收请求的概率越大。
IP 哈希(IP Hash):根据客户端 IP 地址进行哈希运算,使得来自同一客户端的请求始终指向相同的后端服务器。
最少连接(Least Connections):选择当前连接数最少的服务器来处理新的请求。
upstream backend_servers {
server backend1.example.com weight=3;
server backend2.example.com;
server backend3.example.com;
}
upstream backend_servers {
ip_hash;
server backend1.example.com;
server backend2.example.com;
server backend3.example.com;
}
upstream backend_servers {
least_conn;
server backend1.example.com;
server backend2.example.com;
server backend3.example.com;
}
Nginx 提供了强大的限流功能,通过 ngx_http_limit_req_module 模块来限制单位时间内客户端的请求数量,防止服务器因过多请求而过载。
首先在 http 区块内声明一个限流区域,并指定其共享内存大小及最大请求速率:
http {
limit_req_zone $binary_remote_addr zone=traffic_control:10m rate=10r/s;
server {
listen 80;
location / {
limit_req zone=traffic_control burst=20 nodelay;
proxy_pass http://backend_servers;
}
}
}
参数解析:
limit_req_zone定义了一个名为 traffic_control 的限流区域,共享内存大小为 10MB,最大请求速率为每秒 10 个请求。
limit_req 应用了上述区域,burst=20 允许短时间内的请求爆发,nodelay 表示超出限速的请求立即返回错误。
动静分离是通过区分动态与静态请求,分别处理以达到提升网站性能的目的。对于静态资源(如图片、样式表、脚本文件),Nginx 可以直接处理;而对于动态请求,则由 Nginx 代理到后端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
server {
listen 80;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backend_servers;
}
location ~* \.(jpg|jpeg|png|gif|css|js|ico|html)$ {
root /var/www/static;
expires 30d;
}
}
参数解析:
location / 匹配所有路径,将请求代理给后端服务器。
location ~* \.(jpg|jpeg|png|gif|css|js|ico|html)$ 匹配特定类型的静态文件,并直接由 Nginx 返回。root指定静态文件存放的目录,expires 设置客户端缓存时间为 30 天。
Nginx 以其灵活多变的配置方式和高效的执行能力,成为现代 Web 架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反向代理实现的负载均衡,还是限流机制以及动静分离策略,都能极大地改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熟练掌握这些配置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 Nginx 的潜力,进一步提升 Web 应用的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