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训练深度最难的事情之一是要处理的参数的数量,从学习速率\(a\)到Momentum(动量梯度下降法)的参数\(\beta\)。如果使用Momentum或Adam优化算法的参数,\(\beta_{1}\),\({\beta}_{2}\)和\(\varepsilon\),也许还得选择层数,也许还得选择不同层中隐藏单元的数量,也许还想使用学习率衰减。所以,使用的不是单一的学习率\(a\)。接着,当然可能还需要选择mini-batch的大小。
结果证实一些超参数比其它的更为重要,认为,最为广泛的学习应用是\(a\),学习速率是需要调试的最重要的超参数。
除了\(a\),还有一些参数需要调试,例如Momentum参数\(\beta\),0.9就是个很好的默认值。还会调试mini-batch的大小,以确保最优算法运行有效。还会经常调试隐藏单元,用橙色圈住的这些,这三个是觉得其次比较重要的,相对于\(a\)而言。重要性排第三位的是其他因素,层数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率衰减也是如此。当应用Adam算法时,事实上,从不调试\(\beta_{1}\),\({\beta}_{2}\)和\(\varepsilon\),总是选定其分别为0.9,0.999和\(10^{-8}\),如果想的话也可以调试它们。
但希望粗略了解到哪些超参数较为重要,\(a\)无疑是最重要的,接下来是用橙色圈住的那些,然后是用紫色圈住的那些,但这不是严格且快速的标准,认为,其它深度学习的研究者可能会很不同意的观点或有着不同的直觉。
现在,如果尝试调整一些超参数,该如何选择调试值呢?在早一代的机器学习算法中,如果有两个超参数,这里会称之为超参1,超参2,常见的做法是在网格中取样点,像这样,然后系统的研究这些数值。这里放置的是5×5的网格,实践证明,网格可以是5×5,也可多可少,但对于这个例子,可以尝试这所有的25个点,然后选择哪个参数效果最好。当参数的数量相对较少时,这个方法很实用。
在深度学习领域,常做的,推荐采用下面的做法,随机选择点,所以可以选择同等数量的点,对吗?25个点,接着,用这些随机取的点试验超参数的效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很难提前知道哪个超参数最重要,正如之前看到的,一些超参数的确要比其它的更重要。
举个例子,假设超参数1是\(a\)(学习速率),取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超参数2是Adam算法中,分母中的\(\varepsilon\)。在这种情况下,\(a\)的取值很重要,而\(\varepsilon\)取值则无关紧要。如果在网格中取点,接着,试验了\(a\)的5个取值,那会发现,无论\(\varepsilon\)取何值,结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以,知道共有25种模型,但进行试验的\(a\)值只有5个,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对比而言,如果随机取值,会试验25个独立的\(a\),似乎更有可能发现效果做好的那个。
已经解释了两个参数的情况,实践中,搜索的超参数可能不止两个。假如,有三个超参数,这时搜索的不是一个方格,而是一个立方体,超参数3代表第三维,接着,在三维立方体中取值,会试验大量的更多的值,三个超参数中每个都是。
实践中,搜索的可能不止三个超参数有时很难预知,哪个是最重要的超参数,对于的具体应用而言,随机取值而不是网格取值表明,探究了更多重要超参数的潜在值,无论结果是什么。
当给超参数取值时,另一个惯例是采用由粗糙到精细的策略。
比如在二维的那个例子中,进行了取值,也许会发现效果最好的某个点,也许这个点周围的其他一些点效果也很好,那在接下来要做的是放大这块小区域(小蓝色方框内),然后在其中更密集得取值或随机取值,聚集更多的资源,在这个蓝色的方格中搜索,如果怀疑这些超参数在这个区域的最优结果,那在整个的方格中进行粗略搜索后,会知道接下来应该聚焦到更小的方格中。在更小的方格中,可以更密集得取点。所以这种从粗到细的搜索也经常使用。
通过试验超参数的不同取值,可以选择对训练集目标而言的最优值,或对于开发集而言的最优值,或在超参搜索过程中最想优化的东西。
希望,这能给提供一种方法去系统地组织超参数搜索过程。另一个关键点是随机取值和精确搜索,考虑使用由粗糙到精细的搜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