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jacktang816.github.io/post/mallocandfree/
C语言中使用malloc可以分配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在c/c++开发中,因为malloc属于C标准库函数,经常会使用其分配内存。malloc是在堆中分配一块可用内存给用户。作为一个使用频繁的基础函数,理解清楚其实现原理很有必要,因此本文主要探讨malloc的具体实现原理,以及在linux系统中这该函数的实现方式。
如上图所示在一个32位系统中,可寻址的空间大小是4G,linux系统下0-3G是用户模式,3-4G是内核模式。而在用户模式下又分为代码段、数据段、.bss段、堆、栈。其中代码段主要存放进程的可执行二进制代码,字符串字面值和只读变量。数据段存放已经初始化且初始值非0的全局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bss段则存放未初始化或初始值为0的全局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而堆段则是存放由用户动态分配内存存储的变量。栈段则主要存储局部变量、函数参数、返回地址等。
bss段、数据段和代码段是可执行程序编译时的分段,运行时还需要栈和堆。将应用程序加载到内存空间执行时,操作系统负责代码段、数据段和bss段的加载,并在内存中为这些段分配空间。栈也由操作系统分配和管理而堆则是由程序员自己管理。
内存映射段(mmap)的作用是:内核将硬盘文件的内容直接映射到内存,任何应用程序都可通过 Linux 的 mmap() 系统调用请求这种映射。
用户也可创建匿名内存映射,该映射没有对应的文件,可用于存放程序数据。
在 Linux 中,若通过 malloc() 请求一大块内存,C 运行库将创建一个匿名内存映射,而不使用堆内存。“大块”意味着比阈值MMAP_THRESHOLD还大,缺省为 128KB,可通过 mallopt() 调整。
mmap 映射区向下扩展,堆向上扩展,两者相对扩展,直到耗尽虚拟地址空间中的剩余区域。
在Linux中进程由进程控制块(PCB)描述,用一个task_struct 数据结构表示,这个数据结构记录了所有进程信息,包括进程状态、进程调度信息、标示符、进程通信相关信息、进程连接信息、时间和定时器、文件系统信息、虚拟内存信息等. 和malloc密切相关的就是虚拟内存信息,定义为struct mm_struct *mm 具体描述进程的地址空间。mm_struct结构是对整个用户空间(进程空间)的描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include/linux/sched.h struct mm_struct { struct vm_area_struct * mmap; /* 指向虚拟区间(VMA)链表 */ rb_root_t mm_rb; /*指向red_black树*/ struct vm_area_struct * mmap_cache; /* 指向最近找到的虚拟区间*/ pgd_t * pgd; /*指向进程的页目录*/ atomic_t mm_users; /* 用户空间中的有多少用户*/ atomic_t mm_count; /* 对"struct mm_struct"有多少引用*/ int map_count; /* 虚拟区间的个数*/ struct rw_semaphore mmap_sem; spinlock_t page_table_lock; /* 保护任务页表和 mm->rss */ struct list_head mmlist; /*所有活动(active)mm的链表 */ unsigned long start_code, end_code, start_data, end_data; /* 代码段、数据段 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 */ unsigned long start_brk, brk, start_stack; /* 栈区 的起始地址,堆区 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 */ unsigned long arg_start, arg_end, env_start, env_end; /*命令行参数 和 环境变量的 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 unsigned long rss, total_vm, locked_vm; unsigned long def_flags; unsigned long cpu_vm_mask; unsigned long swap_address; unsigned dumpable:1; /* Architecture-specific MM context */ mm_context_t context; }; |
其中start_brk和brk分别是堆的起始和终止地址,我们使用malloc动态分配的内存就在这之间。start_stack是进程栈的起始地址,栈的大小是在编译时期确定的,在运行时不能改变。而堆的大小由start_brk 和brk决定,但是可以使用系统调用sbrk() 或brk()增加brk的值,达到增大堆空间的效果,但是系统调用代价太大,涉及到用户态和内核态的相互转换。所以,实际中系统分配较大的堆空间,进程通过malloc()库函数在堆上进行空间动态分配,堆如果不够用malloc可以进行系统调用,增大brk的值。
malloc只知道start_brk 和brk之间连续可用的内存空间它可用任意分配,如果不够用了就向系统申请增大brk。后面一部分主要就malloc如何分配内存进行说明。
由之前的进程地址空间结构分析可以知道,要增加一个进程实际的可用堆大小,就需要将break指针向高地址移动。Linux通过brk和sbrk系统调用操作break指针。两个系统调用的原型如下:
1 2 3 |
#include <unistd.h> int brk(void *addr); void *sbrk(intptr_t increment); |
brk函数将break指针直接设置为某个地址,而sbrk将break指针从当前位置移动increment所指定的增量。brk在执行成功时返回0,否则返回-1并设置errno为ENOMEM;sbrk成功时返回break指针移动之前所指向的地址,否则返回(void *)-1。
ps: 如果将increment设置为0,则可以获得当前break的地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Linux是按页进行内存映射的,所以如果break被设置为没有按页大小对齐,则系统实际上会在最后映射一个完整的页,从而实际已映射的内存空间比break指向的地方要大一些。但是使用break之后的地址是很危险的(尽管也许break之后确实有一小块可用内存地址)。
进程所面对的虚拟内存地址空间,只有按页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才能真正使用。受物理存储容量限制,整个堆虚拟内存空间不可能全部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内存。因此每个进程有一个rlimit表示当前进程可用的资源上限。这个限制可以通过getrlimit系统调用得到。
其中rlimit是一个结构体:
1 2 3 4 |
struct rlimit { rlim_t rlim_cur; /* Soft limit */ rlim_t rlim_max; /* Hard limit (ceiling for rlim_cur) */ }; |
每种资源有软限制和硬限制,并且可以通过setrlimit对rlimit进行有条件设置。其中硬限制作为软限制的上限,非特权进程只能设置软限制,且不能超过硬限制。
1 2 3 |
#include <sys/mman.h> void *mmap(void *addr, size\_t length, int prot, int flags, int fd, off\_t offset); int munmap(void *addr, size_t length); |
mmap函数第一种用法是映射磁盘文件到内存中;而malloc使用的mmap函数的第二种用法,即匿名映射,匿名映射不映射磁盘文件,而是向映射区申请一块内存。
munmap函数是用于释放内存,第一个参数为内存首地址,第二个参数为内存的长度。接下来看下mmap函数的参数。
当申请小内存的时,malloc使用sbrk分配内存;当申请大内存时,使用mmap函数申请内存;但是这只是分配了虚拟内存,还没有映射到物理内存,当访问申请的内存时,才会因为缺页异常,内核分配物理内存。
分配内存 > DEFAULT_MMAP_THRESHOLD,走__mmap,直接调用mmap系统调用
其中,DEFAULT_MMAP_THRESHOLD默认为128k,可通过mallopt进行设置。 重点看下小块内存(size > DEFAULT_MMAP_THRESHOLD)的分配,glibc使用的内存池如下图示:
由于brk/sbrk/mmap属于系统调用,如果每次申请内存,都调用这三个函数中的一个,那么每次都要产生系统调用开销(即cpu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上下文切换,这里要保存用户态数据,等会还要切换回用户态),这是非常影响性能的;其次,这样申请的内存容易产生碎片,因为堆是从低地址到高地址,如果低地址的内存没有被释放,高地址的内存就不能被回收。鉴于此,malloc采用的是内存池的实现方式,malloc内存池实现方式更类似于STL分配器和memcached的内存池,先申请一大块内存,然后将内存分成不同大小的内存块,然后用户申请内存时,直接从内存池中选择一块相近的内存块即可。
内存池保存在bins这个长128的数组中,每个元素都是一双向个链表。
malloc将内存分成了大小不同的chunk,然后通过bins来组织起来。malloc将相似大小的chunk(图中可以看出同一链表上的chunk大小差不多)用双向链表链接起来,这样一个链表被称为一个bin。malloc一共维护了128个bin,并使用一个数组来存储这些bin。数组中第一个为unsorted bin,数组编号前2到前64的bin为small bins,同一个small bin中的chunk具有相同的大小,两个相邻的small bin中的chunk大小相差8bytes。small bins后面的bin被称作large bins。large bins中的每一个bin分别包含了一个给定范围内的chunk,其中的chunk按大小序排列。large bin的每个bin相差64字节。
malloc除了有unsorted bin,small bin,large bin三个bin之外,还有一个fast bin。一般的情况是,程序在运行时会经常需要申请和释放一些较小的内存空间。当分配器合并了相邻的几个小的 chunk 之后,也许马上就会有另一个小块内存的请求,这样分配器又需要从大的空闲内存中切分出一块,这样无疑是比较低效的,故而,malloc 中在分配过程中引入了 fast bins,不大于 max_fast(默认值为 64B)的 chunk 被释放后,首先会被放到 fast bins中,fast bins 中的 chunk 并不改变它的使用标志 P。这样也就无法将它们合并,当需要给用户分配的 chunk 小于或等于 max_fast 时,malloc 首先会在 fast bins 中查找相应的空闲块,然后才会去查找 bins 中的空闲 chunk。在某个特定的时候,malloc 会遍历 fast bins 中的 chunk,将相邻的空闲 chunk 进行合并,并将合并后的 chunk 加入 unsorted bin 中,然后再将 unsorted bin 里的 chunk 加入 bins 中。
unsorted bin 的队列使用 bins 数组的第一个,如果被用户释放的 chunk 大于 max_fast,或者 fast bins 中的空闲 chunk 合并后,这些 chunk 首先会被放到 unsorted bin 队列中,在进行 malloc 操作的时候,如果在 fast bins 中没有找到合适的 chunk,则malloc 会先在 unsorted bin 中查找合适的空闲 chunk,然后才查找 bins。如果 unsorted bin 不能满足分配要求。 malloc便会将 unsorted bin 中的 chunk 加入 bins 中。然后再从 bins 中继续进行查找和分配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来,unsorted bin 可以看做是 bins 的一个缓冲区,增加它只是为了加快分配的速度。(其实感觉在这里还利用了局部性原理,常用的内存块大小差不多,从unsorted bin这里取就行了,这个和TLB之类的都是异曲同工之妙啊!)
除了上述四种bins之外,malloc还有三种内存区。
当fast bin和bins都不能满足内存需求时,malloc会设法在top chunk中分配一块内存给用户;top chunk为在mmap区域分配一块较大的空闲内存模拟sub-heap。(比较大的时候) >top chunk是堆顶的chunk,堆顶指针brk位于top chunk的顶部。移动brk指针,即可扩充top chunk的大小。当top chunk大小超过128k(可配置)时,会触发malloc_trim操作,调用sbrk(-size)将内存归还操作系统。
当chunk足够大,fast bin和bins都不能满足要求,甚至top chunk都不能满足时,malloc会从mmap来直接使用内存映射来将页映射到进程空间,这样的chunk释放时,直接解除映射,归还给操作系统。(极限大的时候)
Last remainder是另外一种特殊的chunk,就像top chunk和mmaped chunk一样,不会在任何bins中找到这种chunk。当需要分配一个small chunk,但在small bins中找不到合适的chunk,如果last remainder chunk的大小大于所需要的small chunk大小,last remainder chunk被分裂成两个chunk,其中一个chunk返回给用户,另一个chunk变成新的last remainder chunk。(这个应该是fast bins中也找不到合适的时候,用于极限小的)
由之前的分析可知malloc利用chunk结构来管理内存块,malloc就是由不同大小的chunk链表组成的。malloc会给用户分配的空间的前后加上一些控制信息,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分配的信息,以便完成分配和释放工作。chunk指针指向chunk开始的地方,图中的mem指针才是真正返回给用户的内存指针。
当chunk空闲时,其M状态是不存在的,只有AP状态,原本是用户数据区的地方存储了四个指针,指针fd指向后一个空闲的chunk,而bk指向前一个空闲的chunk,malloc通过这两个指针将大小相近的chunk连成一个双向链表。在large bin中的空闲chunk,还有两个指针,fd_nextsize和bk_nextsize,用于加快在large bin中查找最近匹配的空闲chunk。不同的chunk链表又是通过bins或者fastbins来组织的。(这里就很符合网上大多数人说的链表理论了)
如果分配内存<512字节,则通过内存大小定位到smallbins对应的index上(floor(size/8))
如果分配内存>512字节,则定位到largebins对应的index上
遍历unsorted_list,查找合适size的chunk,如果找到则返回;否则,将这些chunk都归类放到smallbins和largebins里面
index++从更大的链表中查找,直到找到合适大小的chunk为止,找到后将chunk拆分,并将剩余的加入到unsorted_list中
如果还没有找到,那么使用top chunk
或者,内存<128k,使用brk;内存>128k,使用mmap获取新内存
此外,调用free函数时,它将用户释放的内存块连接到空闲链上。到最后,空闲链会被切成很多的小内存片段,如果这时用户申请一个大的内存片段,那么空闲链上可能没有可以满足用户要求的片段了。于是,malloc函数请求延时,并开始在空闲链上翻箱倒柜地检查各内存片段,对它们进行整理,将相邻的小空闲块合并成较大的内存块。
- 虚拟内存并不是每次malloc后都增长,是与上一节说的堆顶没发生变化有关,因为可重用堆顶内剩余的空间,这样的malloc是很轻量快速的。
- 如果虚拟内存发生变化,基本与分配内存量相当,因为虚拟内存是计算虚拟地址空间总大小。
- 物理内存的增量很少,是因为malloc分配的内存并不就马上分配实际存储空间,只有第一次使用,如第一次memset后才会分配。
- 由于每个物理内存页面大小是4k,不管memset其中的1k还是5k、7k,实际占用物理内存总是4k的倍数。所以物理内存的增量总是4k的倍数。
因此,不是malloc后就马上占用实际内存,而是第一次使用时发现虚存对应的物理页面未分配,产生缺页中断,才真正分配物理页面,同时更新进程页面的映射关系。这也是Linux虚拟内存管理的核心概念之一。
free释放内存时,有两种情况:
如上图示: top chunk是堆顶的chunk,堆顶指针brk位于top chunk的顶部。移动brk指针,即可扩充top chunk的大小。当top chunk大小超过128k(可配置)时,会触发malloc_trim操作,调用sbrk(-size)将内存归还操作系统。
以上图chunk分布图为例,按照glibc的内存分配策略,我们考虑下如下场景(假设brk其实地址是512k):
malloc 40k内存,即chunkA,brk = 512k + 40k = 552k malloc 50k内存,即chunkB,brk = 552k + 50k = 602k malloc 60k内存,即chunkC,brk = 602k + 60k = 662k free chunkA。
此时,由于brk = 662k,而释放的内存是位于[512k, 552k]之间,无法通过移动brk指针,将区域内内存交还操作系统,因此,在[512k, 552k]的区域内便形成了一个内存空洞即内存碎片。 按照glibc的策略,free后的chunkA区域由于不和top chunk相邻,因此,无法和top chunk 合并,应该挂在unsorted_list链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