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从众的定义,并与顺从,服从和接纳相比较。
从众: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顺从: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
服从:顺从行为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
接纳: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行为。
了解社会心理学家在实验室进行的从众研究。 解释他们的研究对社会压力和人性本恶之影响力的启示。
就是观察群体规范——对一件事的同意认知——的形成过程。
"易受暗示性":指一方很容易受另外一方的影响,如规范形成研究实验里,实验参与者互相受对方答案影响,最后趋于一个答案。
心境联结和变色龙效应是个体易受暗示性的体现。
"心境联结":处于同一工作团队里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变色龙效应":个体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的频率。
变色龙效应会令我们对他人感同身受。也会使他人喜欢我们,有益于和他人交往,不过模仿别人生气(不好的动作表情)会使人生气。
人在群体压力下无法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做出的从众行为。
例如让你回答1+1等于多少?当前面的被提问者都回答1+1=3时,你知道1+1=2但是由于所有人都回答1+1=3,你就会开始怀疑自己,违背自己的信念做出从众行为。
参与者接受研究者的命令对学习者做出侵害行为。
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侵害者能不能感受到受害者的反抗。
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
(接近性)当权威(即研究者——米尔格拉姆)在场时,侵害者服从命令的比例更高。
(正当性)当研究者的命令不正当时,侵害者服从命令的比例会不足。
机构的权威性*
有机构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例如公民会听从警察的安排。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当一个人受到不公,他可能不会有所反抗,但是当大部分人受到不公,并且有人开始反抗,你也会加入反抗的队伍中去。这就是释放效应。
情境的力量
在假设情境中说比实际中做来的容易。这导致人们的态度往往与行动不一致。
就比如说,说考试准备作弊的人,在考场上他不一定会作弊。
识别能够引发较多或较少从众行为的情境
研究发现当我们判断任务非常困难,或者无法胜任时,从众比率会上升。
在以下条件中,从众比率比较高。
规模较小的群体就可以引起较大的效应。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使得观点更加可信进而引发更多的从众人数。
一致性
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你为魔剑士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并且会增强个体的独立性——即使异议是错误的。
凝聚力
凝聚力控制行为,让它不要违反规则。凝聚力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使自己不脱离群体。
地位
地位高的人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威望可以产生影响。
公开反映
人们面对他人做出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事前承诺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
识别并理解影响人们从众的两种社会影响。
规范影响
当人们要面对群体作出反应时,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
信息影响
如果任务难度较大,个体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也就是当个体关心行为的正确性时,从众行为也容易出现。
了解从众与情境及个体的共变关系,讨论人格特种得以展现的社会情境。
人格
人的内在因素很难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但在社会因素影响小的时候,态度会依从行为,个性能较好的预测行为。但是即使在强大的情境下,个体也会有差异。
文化
从众的文化差异不仅在不同文化的国家有体现,在一个国家不同阶层也有体现。
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做出反应。
工人阶层比中产阶级的人更喜欢与他人保持一致。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包含一定的服从,当个体跨入心得社会角色时,服从于这个角色的社会期望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解释激励人们主动抵制社会压力的原因,如果有人强迫我们往东走,我们反而往西走。
逆反
企图限制个体的自由会引起“事与愿违”的反从众行为,人们会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逆反。
坚持独特性。
当人们认为自己有适度的独特性时自我感觉较好,并且他们的行为会维护这种独特性。并且,只有当个体与众不同时,才会意识到自己我。不过,我们追求的独特,不是离经叛道的,是符合道德规范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