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React,Vue,这是第三个着重阅读源码的前端项目-Webpack。本文主要以:
三个方向展开。
欢迎Star和订阅我的博客。
诚然Webpack这是一个前端工程化工具,理解容易, 使用简单,似乎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那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阅读其源码?这,把正在写此篇文章的我也问住了。理提纲时,认为WHY最好写,几句话就可带过,但事实证明真要较真这一块还值得一说。
擅自揣测下会阅读Webpack源码伙伴可能的动机:
作者最先是原因是4,然后是1,2。当然,1,2应该是大多数人看项目源码的动机。
要阅读源码,首先拿到源码,然后最后能边调试边阅读。当然,如果智力和推理能力惊人,大可以直接在Github上在线阅读。
有2中方法下载源码。一种是最常见的git clone,将Github上webpack项目clone到本地,pull后与webpack官方最新代码保持一致,一劳永逸。不过作者尝试第一种方法时,总是clone不下来,很大可能是由于webpack源文件过大且github服务器clone一直很慢。
于是退而求其次,使用第二种方法:下载Webpack源码release版本。选择一个打算阅读的webpack源码版本,直接下载"Source code(zip)"即可。速度非常快,因为不包含.git。
IDE作者使用VSCode,调试node很方便。拿到源码后,在目录新建一个文件夹,写一个简单的webpack案例,然后使用VSCode进行调试。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直接使用下载源码中的webpack.js调试可能会出现报错Cannot find module 'json-parse-better-errors'
或Cannot find module 'webpack/lib/RequestShortener'
,只需运行npm install webpack webpack-cli --save-dev
,即可解决报错,且不影响调试源码。
此附作者在调试时使用版本参考,下载后使用VSCode打开webpack-4.41.4(modified),安装依赖,安装webpack和webpack-cli,按F5即可启动调试。
Webpack源码量庞大,把每一行代码都读懂确实没有必要,但是我们至少要知道它的整体运行流程,知道它反复用到的核心代码,以及各个模块的生命周期如何运转。
代码量大,想要在走整体流程时恰好找核心功能的源码,困难重重,至少对于webpack源码是这样,因为其独特的插件和回调结构。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每一个想要了解的核心功能,单独去寻找和阅读相关源码。比如,如果我们想看webpack如何打包生成bundle.js,可通过webpack一定会调用NodeJS文件系统输出文件方法,全局搜索"writeFile"找到相关代码,或通过bundle.js中的关键字"// Check if module is in cache"进行搜索。
通过边调试边阅读代码,了解代码整体走向以及webpack如何打包生成bundle.js,作者学到了以下内容:
Tapable在源码中应用随处可见,要了解源码,首先得学习tapable机制。其实它并不复杂,并且我们只需要知道它的基本作用和用法即可。
Tapable 可理解为一套钩子回调函数机制,每一个钩子可订阅多个函数,发布钩子时会运行该钩子订阅该的多个函数。
用一个简单案例说明。
const { SyncHook } = require('tapable') class Car { constructor() { this.hooks = { // # 添加一个钩子 start: new SyncHook() } } } const car = new Car() // start钩子订阅一个函数 car.hooks.start.tap( 'run slowly', () => console.log('start running slowly') ) // start钩子订阅另一个函数 car.hooks.start.tap( 'run mediumly', () => console.log('start running mediumly') ) // 发布钩子 car.hooks.start.call() // 输出: run slowly run mediumly
未压缩的bundle.js文件结构一般如下:
/******/ (function(modules) { // webpackBootstrap /******/ // The module cache /******/ var installedModules = {}; /******/ /******/ // The require function /******/ function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 /******/ // Check if module is in cache /******/ if(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return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exports; /******/ } /******/ // Create a new module (and put it into the cache) /******/ var module =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 i: moduleId, /******/ l: false, /******/ exports: {} /******/ }; ....
那么Webpack如何生成这些内容?
其实Webpack对于内容分两步处理,第一步先通过loader(默认为babel-loader)生成组合JS代码。第二步将组合JS代码放入webpack默认函数中,从而避免变量泄露。
如打包前: foo.js
export const foo = () => 'hello foo!'
bar.js
import { foo } from './foo.js' foo() console.log( 'hello bar!' )
打包第一步,通过loader(默认为babel-loader)生成组合JS代码:
... const foo = () => 'hello foo!' ... \r\n__WEBPACK_MODULE_REFERENCE__0_666f6f_call__()\r\nconsole.log( 'hello bar!' ) ...
打包第二步,组合JS代码放入webpack默认函数中。
/******/ (function(modules) { // webpackBootstrap\n ... const foo = () => 'hello foo!' ... foo() console.log( 'hello bar!' ) ...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文件为ConcatenatedModule.js
, 通过遍历modulesWithInfo
从而生成打包代码。
1 . runtime
是什么?
不管在webpack源码,还是Vue源码和其他地方,runtime经常出现。runtime究竟是什么?
经过反复查阅资料和推敲,runtime代码可以理解为编译后生成的代码。比如,对于React,runtime代码就是编译JSX代码后生成的JS代码。对于Vue,runtime代码则是编译template,script,style后生成的JS代码。
2 . 热更新,Code Splitting, Tree-shaking等是如何实现?
Webpack内容较多,核心模块原理也不少,比如loader如何运转,Code Splitting如何实现,Tree-Shaking和热加载又是怎么做到的。但毕竟时间有限,此次阅读源码的目标不是大而全的弄懂所有内容,而是掌握Webpack的主要运转流程以及了解较为感兴趣的几个模块。所以其他模块原理以后有机再加入此文。对相应模块模块感兴趣的伙伴可网上先自行搜索相关内容。
感谢你花时间阅读这篇文章。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收藏和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这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欢迎Star和订阅我的原创前端技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