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
内在的觉察觉醒比事业的成功更重
体验一切生而为人的体验、感受生而为人的感觉
内在的觉察觉醒比事业的成功更重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去聆听那些事情变化的声音
准确听到内在的声音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澄清的过程,逐渐将噪音过滤掉,而这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意识才能做到。
学会聆听身体,身体就会变成一个美妙的工具。感受到什么是适合我的、什么是不适合的
身体、情感和思维的能量,感知自己、感知世界。
我听到的,是内心的“声音”还是“噪音”?
享誉全球的整合心理学新锐托马斯·西伯尔说,在这世上,内在的觉察觉醒比事业的成功更重要。外部世界充满了噪音,能够保持意识清醒是一件极不易的事情。我们的意识状态取决于身体、情感、理智,这三者是否自洽、是否和谐一致,之间信息的传递是否流畅,需要我们安静下来,去聆听,去觉知。
大多数人都会想要寻求外在事业的成功,想要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许多企业家一方面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但与此同时,又为了所做的事牺牲掉了很多的个人时间,因而牺牲掉了人生体验的丰富性。“生活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即使是非常热爱的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也会让人因为枯燥乏味而感到非常厌倦,进而可能会想要有一些脱离常态的体验,也会从书籍、影视作品中去寻求启发。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提到:人活着的意义可能是,体验一切生而为人的体验、感受生而为人的感觉。对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生命终极之扣问,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生发出自己的答案。
聆听内在的声音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智慧,我们都可以为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奉献。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贡献,每个个体都像是整个宇宙程序中独一无二的代码,在自己的生命中谱写自己的乐章。将自我投身于某个使命是非常美好的,尤其是由内心生发出来的使命。然而,即使我们在生命中找到了让我们有成就感、又有意义的事,即使它能展现我们的创造力,即使我们有非常大的决心去做好它,我们依然要去关注自己做这件事时的感受,这是非常重要的。从认真对待修行的角度来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有“犯困”(懈怠)的倾向,对于企业家们而言,则特别体现在事务进展顺利、项目取得成功时。而在这世上,内在的觉察觉醒比事业的成功更重要。因而当事务处在顺利进展的阶段,去聆听那些事情变化的声音,依然非常重要,虽然有时这极具挑战性。而且在一段时间后,我们的使命感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才能聆听到这种变化。如果一个人处在事业的巅峰状态时,仍然能持续地聆听内在的改变,这是非常勇敢的。有创造力的人常常会意识到生命中的多次改变,并聆听到那些可能会引领你去往另一个方向的内在声音。
如何辨识内在的声音?
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声音是好的还是坏的?当你听到的不只是字词,当突然间有一股感觉闪过,内心升起某种情绪,你的眼中泛着喜悦的泪光;当你感到一阵温暖,心中出现味道式声音;当你感到创作的冲动和需求,渴望获得净化,这就可以确认,听到的是光明的思想了。-- 狄米尔·米格烈 《俄罗斯的鸣响雪松》
“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这是我们经常会说的话,但我们听到的可能是噪音。据统计,我们每天会产生有6万多个念头,这些声音有许多来源:过往学习教育被灌输的观念、来自各方的意见、社会的价值标准、各方对各种人事的看法……但我们能意识到的又只有极少一部分。每天都有这么多声音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我们要如何能知道,听到的到底是内心真实的“声音”,还是“噪音”?识别的标准又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听到这个声音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果将我们的大脑比作电脑的内存,那么其中有许多念头就像被开启而暂时不被使用的程序一般,占用了我们的内存,当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时,电脑的运行速度会变慢,相应地,我们的内在如果被过多的念头充斥,我们的感官、知觉会因此变迟钝。我们也容易将思考和感受混淆在一起,以致分辨不清哪些是思维、哪些是感受。而比起面对不舒服的感受,我们更习惯用一些概念化的思维,去屏蔽感受所带来的信息,我们常常用理性的概念扣到一些情绪的表达上,解决情绪层面的问题时,却用了思维层面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准确听到内在的声音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澄清的过程,逐渐将噪音过滤掉,而这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意识才能做到。
意识状态取决于身体、情感、理智的自洽度
● 意识到底是什么?
● 意识如何产生?
● 意识如何产生?
这些议题是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我们的意识状态是由什么决定的?意识到底是存于大脑中某个具体的区域,还是整个大脑、甚至整个身体都参与了意识?很多人认为大脑重要,因为那是我们产生意识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多重迷走神经理论与最新的“整体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的身体与大脑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意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神经学教授朱利奥·托诺尼提出的“整体信息论”认为:如果把一个系统分成几个模块,而模块与模块之间并不怎么交流,那这个系统肯定就是没有意识的。一个有意识的系统必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在系统各处有高度一体化的信息交流的情况下,这个系统才可能是有意识的。
如图所示:第一个系统中各部分各自为政,显然没有意识;第二个系统各部分有一定的连接,所以可能有半个意识;第三个系统各部分充分连接,是有意识的。我们人生活在多维度的世界当中:一个是生理上感知到的现实,即我们的身体;另一个则是我们情感上感知到的世界,还有一个是思维上的维度,即我们的理智。如果把我们每个个体都看作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由身体、情感、理智三个部分所构成。那么,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的意识状态则取决于身体、情感、理智这三者是否自洽、是否和谐一致,这三者之间信息的传递是否流畅。当这三者达到了和谐的状态,我们就能到达更高的精神领域。
让身体、理智、情感自洽的另一个关键:关照身体
而在理智、情感与身体这三者中,我们的物质身体却是最常被忽视、最缺少对话的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个体的心理阴影以及受限的视野(缺乏对身体的感知和有效沟通)这两个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过分强调思维活动的社会趋势。我们的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们的工作、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许多人住在聚集着高科技、商业和互联网的大城市,相应的工作需求将我们的能量,从我们的身体中剥离出来。假设我们有百分之百的能量,理想状态下我们要将它们同时分配给我们的身体、感受和思维,但在过分强调思维活动的社会趋势下,我们只能从身体和感受中,调配出更多的能量供思维使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思维活动,就要减少身体的能量,于是我们和身体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疏离。那么,我们为此可以对我们的身体做些什么呢?
感知身体的智慧
为了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联系、恢复与我们身体的沟通、聆听身体中的智慧,我们可以:在每天早上,在打开电脑之前,好好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比如做瑜伽、烹茶、运动……总之,让我们的身体活动起来。即使走在路上,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这么做;在和别人交谈时,我们也可以倾听身体的反应;除了阅读饮食指南,平时我们还可以学着去感受哪些食物对自己的身体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这些都是身体本来具有的智慧!身体作为生命的物质载体,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与自己、与世界建立沟通的起点和基石。
学会聆听身体,身体就会变成一个美妙的工具。这个美妙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与外界、与自然、与他人、与各种各样的情境建立联系。通过身体,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适合我的、什么是不适合的,就算是在做决策时,我们都可以感受自己的身体是舒张的还是紧绷的。有许多看似需要绞尽脑汁才能解决的困难,往往也可以用身体去感受情境、根据身体的直觉选择。
归还原本属于身体的能量
我们的思想意念是很微妙的,它们转瞬即逝,没有一个稳定的结构。而我们的身体则是一个能让人有所依靠的结构,如同大树的树根一样。如果树根越来越短,而树越长越高,这棵树就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但如果这棵树根系发达,树就会越发茂盛,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因而,我们还要学着把生活中从身体转移到思维的那一部分能量归还给我们的身体。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为自己的思想所困,通过与自己的身体重新建立连接,我们会获得一些新的感受,这些新感受会帮助我们,将原来杂乱的思绪清理出去。身体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出发点,我们对身体的感知和对世界的感知是等同的,我们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身体和身体的感知获得的。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身体、情感和思维的能量就都会为我们所用。这样我们也更好地感受内在的能量雷达,过滤掉噪音,让它帮我们找到真正让我们产生共鸣的东西,进而更好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项目之中。面对外界的信息时,就能做出恰当的回应,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由此就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感。我们甚至会强烈感受到:是我所做的事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这件事。
在身体、思维和情感三者协调一致的状态下,我们不会因恐惧而屈服于这三者中的任意一个,能敞开地传递和接收信息,因而是活跃的、有创造力的、游刃有余的。
那么,我们的身体、情感和思维的能量,就会变成我们的三件宝物,它们就如同三条超高速的网络宽带一样,帮助我们去感知自己、感知世界。同时感知这三者的力量,我们也将会处在一种更高的频率状态,去真实、真诚地感受生命的丰盛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