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背后的故事】
杜牧与扬州
杜牧生于名门,祖父杜佑官至宰相,杜牧自幼熟读经史,为《孙子》写下十三篇注解。
面对晚唐倾颓的江山,23岁的杜牧写下了那一篇《阿房宫赋》,并因此名扬天下。
几年之后,他遇到了一生的贵人——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牛僧孺赏识杜牧,授予他掌书记一职,杜牧因此来到了扬州。
扬州自古繁华,迁客骚人,数不胜数,李白低头思故乡,张若虚慨叹春江花月夜,刘禹锡初逢白居易,辛弃疾烽火扬州路。而杜牧,也在扬州留下了浓厚的色彩。
杜牧在扬州开始了他奢靡的生活,两岸青楼,歌舞升平,杜牧白天忙于府中公务,晚上边在青楼饮酒纵情,给歌妓写下了无数情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也想报国,可惜生不逢时,牛李党争的朝廷无法容身,朝廷没有人愿意听他一个小小的幕僚或刺史的声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两年后,他调离扬州赴洛阳
给先前一同在扬州青楼纵情的韩绰写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在扬州仅仅两年,这里却是他唯一的风流岁月。
晚年他又写诗怀念: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