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个人作业中,我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期望是:“我希望我能在最后的集体作业前掌握好python的学习,并且运用在这次的作业上。”
在我做第一次作业的时候,我那时以为这门课程是一个学期用来做一个团队项目,当时的我打算在正式开始做项目之前,先好好学习python,并将其用于这门科目的团队项目。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第一个个人编程作业确实让我的python短时间速成了。
虽然个人的python水平经过个人编程作业和结对编程作业的DDL促使,得到飞跃版的提升,但团队项目做的内容是微信小程序,和python实在八竿子打不着,也就没有进一步深入学习python,因此个人的python学习水平也暂时达不到专业和就业水平。
非测试组
在软工实践课程当中我编写了1673行代码。
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费的时间:
# | 作业 | 花费时间(分钟) |
---|---|---|
1-2 | 个人编程作业 | 2905 |
3 | 结对编程作业 | 3750 |
4 | 团队介绍与选题报告 | 300 |
5 | 团队需求分析报告 | 500 |
6 | 团队项目之现场编程 | 300 |
7-13 | Alpha冲刺(含总结) | 1800 |
14-19 | Beta冲刺(含总结) | 600 |
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团队作业。
本来以为10个人的小组,做一个微信小程序应该很轻松,但没想到两周时间的alpha冲刺,大部分的组员……
与其说是10人小组,真正帮上忙的也就5个……
毕竟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合作做过一个项目,也算是一次教训和经验吧。
累计时间 | 实际周均时间 | 预计周均时间 |
---|---|---|
168(h) | 14(h) | 10(h) |
个人编程作业:
当时看到个人编程作业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好难。 比起大一大二pta那种顶多一百多行的代码,这算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有实用价值的程序编写。
为了写出这次的代码,去主动学习了相关算法,也有去借鉴了前几个写完代码的大神的作业,确实从他们的作业里学到了很多只看算法,只看网上的python教学学不到的东西。
当时DDL将近的时候,我都一度认为自己没机会写完了,但人总是要逼一下的,事实证明,DDL的帮助下,人类总是能绽放出无限的潜力,我最终是写完了,虽然查出的敏感词数量远不如满分的数量。但作为python的初学者,我认为还是能过关的。
结对编程作业:
这是我第一次碰上需要前后端的项目,因此在前期学习前端知识和前后端连接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做出来的游戏是个半成品。
这次的作业算是个教训吧,以后要留有至少预估的两倍时间用来编写代码和前后端连接。
团队编程作业:
团队作业比起个人和结对编程作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数有了大幅提升,而显然第一次做团队项目的我没有预想到会碰到的一系列情况。其他组员无休止的“学习”时间,导致alpha冲刺时间过了一半,完成的内容却远不如预想的1/10。
beta阶段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会像alpha阶段后期那样,把所有的任务都放在四个人身上。可以做到10个人基本人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工作,10人小组再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有着清晰的目标和任务去完成。但是吧,任务虽然是有的,但能否完成就是另一回事了,更何况beta阶段那周还是考试周,一大堆的实践科目考试和大作业要完成复习,不得不说,那周的夜晚过的确实“充实”。
团队编程作业给我最大的经验总结就是:人多不一定好,有时5个人>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