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教程

Netty入门与实战教程

本文主要是介绍Netty入门与实战教程,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目录
  • 一、Netty是什么?
  • 二、服务端启动类详解
    • 引导类ServerBootstrap的其它方法
  • 三、客户端启动类详解
    • 客户端重新连接
  • 四、数据传输的载体:ByteBuf
    • ByteBuf的API
  • 五、实战:服务端和客户端全双工通信
    • 客户端实现
    • 服务端实现
  • 六、自定义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通信协议
    • 什么是通信协议?
    • 通信协议的设计
    • 示例
    • 使用自定义通信协议
      • 客户端
      • 服务端
    • 实现收发消息
  • 七、Pipeline与ChannelHandler
    • 构建客户端与服务端的pipeline
  • 八、ChannelHandler的生命周期
  • 九、拆包和粘包
    •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 如何解决?
  • 十、心跳与空闲检测
    • 如何解决?
      • 服务端
      • 客户端
  • 文章转载自

  在学习Netty前的必需知识:NIO。如果不了解可以看这篇:手动搭建I/O网络通信框架3:NIO编程模型,升级改造聊天室。

  对于BIO和AIO可以只看文字了解一下,但是NIO编程模型最好还是动手实践一下,毕竟NIO目前是使用最广的。还有一篇Netty实战SpringBoot+Netty+WebSocket实现实时通信。是实现个人网站的聊天室的一篇博客,文字内容很少,主要是代码,最好粗略看看代码,因为下面有几个地方会和这篇代码做一些比较,下面统称Netty实战。如果现在看不懂,等认真看到这篇博客的pipeline那里,应该都会看懂。Netty实战中的客户端是Web浏览器,配合一些前端IM框架,客户端实现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聊天通讯的功能在APP中多一些,所以下面会说到Netty在客户端中的使用。

一、Netty是什么?

官方定义:Netty 是一个异步事件驱动的网络应用框架,用于快速开发可维护的高性能服务器和客户端。

  简单地说Netty封装了JDK的NIO,不用再写一大堆复杂的代码。代替了原生的NIO,优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Netty底层IO模型可以随意切换,比如可以从NIO切换到BIO。

  2.Netty自带拆包解包,从NIO各种繁复的细节中脱离出来,让开发者重点关心业务逻辑。

  3.Netty解决NIO中Selector空轮询BUG,这个BUG应该很多人听说过,虽然官方声明jdk1.6的update18修复了该问题,只不过是降低了发生的概率。

  4.对Selector做了很多细小的优化,reactor线程模型能做到高效的并发处理。

二、服务端启动类详解

精简的服务端Demo,与上面那篇Netty实战中的代码相比只有一个启动类,少了业务代码和初始化器。

public class Netty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ioEventLoopGroup bossGroup = new NioEventLoopGroup();
        NioEventLoopGroup workerGroup = new NioEventLoopGroup();

        ServerBootstrap serverBootstrap = new ServerBootstrap();
        serverBootstrap
                .group(bossGroup, workerGroup)  // 配置线程组
                .channel(NioServerSocketChannel.class)  // 配置IO模型
                .child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NioSocketChannel>() {  // 匿名内部类,处理逻辑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NioSocketChannel ch) {
                        // 处理逻辑
                    }
                });
        serverBootstrap.bind(8000);  // 绑定端口
    }
}
  • NioEventLoopGroup,可以看作是线程组。bossGroup用来监听客户端请求。workerGroup用来处理每个连接的数据读写。
  • ServerBootstrap是引导类,作用是引导服务器的启动工作。
  • .group()配置两个线程组的角色,就是配置谁去监听请求,谁去处理连接读写。示例只创建了两个线程组,并没有实际使用。
  • .channel()配置服务端的IO模型,示例配置的是NIO模型。也可以配置为BIO,如OioServerSocketChannel.class在Netty中,这个类已经过时了。
  • .childHandler()配置每条连接的数据读写和业务逻辑等。示例代码用的是匿名内部类,没有编写逻辑。实际使用中的规范,一般会写一个类继承ChannelInitializer也就是初始化器,重写初始化方法。如同Netty实战那篇中的代码一样。
  • 绑定监听端口

引导类(ServerBootstrap)最小化的参数配置就是如上四个:配置线程组、IO模型、处理逻辑、绑定端口。

引导类ServerBootstrap的其它方法

  1.handler()方法:上面的cildHandler是处理客户端连接的读写逻辑,这个是用于指定服务端启动中的逻辑。

serverBootstrap.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NioServerSocketChannel>() {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NioServerSocketChannel ch) {
        System.out.println("服务端启动中");
    }
})

  2.attr()方法:给服务端的channel指定一些自定义属性。然后通过channel.attr()取出这个属性,其实就是给channel维护一个map。

  3.childAttr()方法:作用和上面一样,这个是针对客户端的channel。

  4.option()方法:给服务端的channel设置属性,如serverBootstrap.option(ChannelOption.SO_BACKLOG, 1024)设置系统用于临时存放已完成三次握手的请求的队列的最大长度,如果连接建立频繁,服务器处理创建新连接较慢,可以适当调大这个参数

  5.childOption()方法:大家肯定已经明白了Netty的命名规律,这个是给每条客户端连接设置TCP相关的属性,如:

serverBootstrap
        //开启TCP底层心跳机制
        .childOption(ChannelOption.SO_KEEPALIVE, true)
        //开启Nagle算法,如果要求高实时性,有数据发送时就马上发送,就关闭,如果需要减少发送次数减少网络交互,就开启。
        .childOption(ChannelOption.TCP_NODELAY, true)

三、客户端启动类详解

  那篇Netty实战,里面的客户端是Web,所以用到了WebSocket。主要重点还是在服务端上,客户端实现起来相对容易,只用处理发送消息和接收消息逻辑。下面是一个精简客户端Demo,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类型来选择客户端的实现。

public class Netty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ioEventLoopGroup workerGroup = new NioEventLoopGroup();  // 线程组
        Bootstrap bootstrap = new Bootstrap();  // 启动类
        bootstrap
                // 1.指定线程模型
                .group(workerGroup)
                // 2.指定 IO 类型为 NIO
                .channel(NioSocketChannel.class)
                // 3.IO 处理逻辑
                .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SocketChannel>()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ch) {
                    	// 处理逻辑
                    }
                });
        // 4.建立连接
        bootstrap.connect("127.0.0.1", 8000).addListener(future -> {
            if (future.isSuccess()) {
                System.out.println("连接成功!");
            } else {
                System.err.println("连接失败!");
                //重新连接
            }
        });
    }
}

客户端重新连接

  网络环境差的情况下,客户端第一次连接可能会失败,所以需要设置尝试重新连接策略。可以把连接connect上面的代码封装起来。一般情况下,连接失败后不会马上重连,而是会通过一个指数退避的方式,比如每隔1s、2s、4s、8s....重新连接。

int MAX_RETRY=5;  // 最大次数
connect(bootstrap, "127.0.0.1", 8000, MAX_RETRY);
// 上方调用的connect连接方法的封装细节
private static void connect(Bootstrap bootstrap, String host, int port, int retry) {
    // 启动器开始连接
    bootstrap.connect(host, port).addListener(future -> {
        if (future.isSuccess()) { 
            System.out.println("连接成功!");
        } else if (retry == 0) { 
            System.err.println("重试次数已用完,放弃连接!");
        } else {
            // 第几次重连
            int order = (MAX_RETRY - retry) + 1;
            // 本次重连的间隔,1<<order相当于1乘以2的order次方
            int delay = 1 << order;
            System.err.println(new Date() + ": 连接失败,第" + order + "次重连……");
            bootstrap.config().group()
                .schedule(() -> connect(bootstrap, host, port, retry - 1), delay, TimeUnit.SECONDS);
        }
    });
}

  实例代码中,定时任务是调用 bootstrap.config().group().schedule(), 其中 bootstrap.config() 这个方法返回的是 BootstrapConfig,他是对 Bootstrap 配置参数的抽象,然后 bootstrap.config().group() 返回的就是开始时配置的线程模型workerGroup,调 workerGroup 的 schedule 方法即可实现定时任务逻辑。

  在 schedule 方法的任务方法参数中,前面任务方法的三个参数原封不动地传递,最后一个重试次数参数减掉一,就是下一次建立连接时候的上下文信息。可以自行修改代码,更改到一个连接不上的服务端 Host 或者 Port,查看控制台日志就可以看到5次重连日志。

  bootstrap的其他方法,attr()和option()。作用和服务端的方法一样。attr设置自定义属性,option设置TCP相关的属性。

四、数据传输的载体:ByteBuf

  NIO中经常使用的ByteBuffer有一些缺陷:

  1.长度固定。2.读写状态需要通过filp()和rewind()手动转换。3.功能有限。

  看完上面NIO那篇博客中聊天室Demo,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长度设置固定的1024个字节,读写也要用filp()转换。

  Netty为了解决ByteBuffer的这些缺陷,设计了ByteBuf。结构如下:

img

  1. ByteBuf 字节容器,容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主动丢弃的字节,该数据是无效的;第二部分是可读字节,这部分数据是 ByteBuf 的主体数据, 从ByteBuf 里面读取的数据都来自这一部分;最后一部分的数据是可写字节,所有写到 ByteBuf 的数据都会写到这一段。最后一部分虚线表示的是该 ByteBuf 最多还能扩容多少容量。

  2. 以上三段内容是被两个指针给划分出来的,从左到右,依次是读指针(readerIndex)、写指针(writerIndex),然后还有一个变量 capacity,表示 ByteBuf 底层内存的总容量。

  3. 从 ByteBuf 中每读取一个字节,readerIndex 自增1,ByteBuf 里面总共有 writerIndex-readerIndex 个字节可读, 由此可以推论出当 readerIndex - writerIndex = 0 时,ByteBuf 没有可读内容。

  4. 写数据是从 writerIndex 指向的部分开始写,每写一个字节,writerIndex 自增1,直到增到 capacity,这个时候,表示 ByteBuf 已经不可写了。

  5. ByteBuf 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参数 maxCapacity,当向 ByteBuf 写数据的时候,如果容量不足,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进行扩容,直到 capacity 扩容到 maxCapacity,超过 maxCapacity 就会报错。

ByteBuf的API

  capacity():表示ByteBuf底层占用了多少字节,包括丢弃字节、可读字节、可写字节。

  maxCapacity():表示ByteBuf最大能占用多少字节,也就是包括后面的可扩容的内存。

  readableBytes() 与 isReadable():前者表示当前可读字节数,也就是写指针位置减去读指针位置的值。后者表示是否可读。

  writableBytes()、 isWritable() 与 maxWritableBytes():第一个表示可写字节数。第二个表示是否可写。第三个表示最大可写字节数。

  readerIndex() 与 readerIndex(int):前者返回当前的读指针。后者可以设置读指针。

  writeIndex() 与 writeIndex(int):和上面一样,只是读指针变成了写指针。

  markReaderIndex() 与 resetReaderIndex():前者表示把当前读指针保存起来。后者表示把当前的读指针恢复到保存时的值,它们的功能其实readerIndex() 与 readerIndex(int)一样可以实现,但一般会选择下面两句,因为不用定义一个变量。

int readerIndex = buffer.readerIndex();  // 将指针位置存储到变量中
buffer.readerIndex(readerIndex);  // 设置读指针位置
//和上面两句等价
buffer.markReaderIndex();
buffer.resetReaderIndex();

  buffer.writeBytes(byte[] src)buffer.readBytes(byte[] dst)前者表示把src写到ByteBuf。后者表示把ByteBuf全部数据读取到dst。

  buffer.writeByte(int value)与 buffer.readByte():前者表示把字节value写到ByteBuf。后者表示从ByteBuf读取一个字节。类似的 API 还有 writeBoolean()、writeChar()、writeShort()、writeInt()、writeLong()、writeFloat()、writeDouble() 与 readBoolean()、readChar()、readShort()、readInt()、readLong()、readFloat()、readDouble() 此处就不一一说明了。

  release() 与 retain():因Netty使用堆外内存,而堆外内存是不被jvm直接管理的,也就是说申请到的内存无法被JVM的垃圾回收器直接回收,所以需要手动回收。Netty的ByteBuf是通过引用计数算法来管理内存问题,如果一个 ByteBuf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到,那么久需要回收底层内存。默认情况下,当创建完一个 ByteBuf,它的引用为1,然后每次调用 retain() 方法, 它的引用就加一, release() 方法原理是将引用计数减一,减完之后如果发现引用计数为0,则直接回收 ByteBuf 底层的内存。

  slice()、duplicate()、copy():这三个都会返回一个新的ByteBuf。第一个是截取读指针到写指针范围内的一段内容。第二个是截取整个ByteBuf,包括数据和指针信息。第三个是拷贝所有信息,除了第二个API的内容还包括底层信息,因此拷贝后的新ByteBuf任何操作不会影响原始的ByteBuf。

五、实战:服务端和客户端全双工通信

  了解客户端、服务端的启动类和ByteBuf以后,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战了。

  首先看看前面的客户端代码,.handler里重写的initChannel方法没有实际逻辑。现在加上逻辑处理器,其实就是一个执行逻辑代码的类,怎么叫无所谓,明白它的意思就行。

客户端实现

.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SocketChannel>()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ch) {
        ch.pipeline().addLast(new FirstClientHandler());
    }
});

ch.pipeline().addLast()就是添加一个逻辑处理器。在FirstClientHandler里添加对应的逻辑代码就行。

public class FirstClientHandler extends 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Active(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 // 通信通道一旦激活,这个方法就会被调用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发送消息...");
        // 1. 获取数据
        ByteBuf buffer = getByteBuf(ctx);
        // 2. 往通道写数据,写到服务器端
        ctx.channel().writeAndFlush(buffer);
    }
    private ByteBuf getByteBuf(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
        // 1. 获取二进制抽象 ByteBuf
        ByteBuf buffer = ctx.alloc().buffer();
        // 2. 准备数据,指定字符串的字符集为 utf-8
        byte[] bytes = ("【客户端】:这是客户端发送的消息:"+new Date()).getBytes(Charset.forName("utf-8"));
        // 3. 填充数据到 ByteBuf
        buffer.writeBytes(bytes);
        return buff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Read(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Object msg) {
        ByteBuf byteBuf = (ByteBuf) msg;
        //接收服务端的消息并打印
        System.out.println(byteBuf.toString(Charset.forName("utf-8")));
    }
}
  • .channelActive()方法会在客户端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后调用。所以可以在这里面编写逻辑代码
  • .alloc().buffer()的作用是把字符串的二进制数据填充到ByteBuf。
  • .writeBytes()的作用是把数据写到服务器。
  • .channelRead()在收到服务端返回的消息后调用。

服务端实现

  同样需要在initChannel()里添加一个逻辑处理器。

.child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NioSocketChannel>() {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NioSocketChannel ch) {
        ch.pipeline().addLast(new FirstServerHandler());
    }
});

  逻辑处理器里的代码

public class FirstServerHandler extends 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Read(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Object msg) {
        ByteBuf byteBuf = (ByteBuf) msg;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 + ": 服务端读到数据 -> " + byteBuf.toString(Charset.forName("utf-8")));
        //接收到客户端的消息后我们再回复客户端
        ByteBuf out = getByteBuf(ctx);
        ctx.channel().writeAndFlush(out);
    }
    private ByteBuf getByteBuf(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
        byte[] bytes = "【服务器】:我是服务器,我收到你的消息了!".getBytes(Charset.forName("utf-8"));
        ByteBuf buffer = ctx.alloc().buffer();
        buffer.writeBytes(bytes);
        return buffer;
    }
}

  channelRead()方法在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数据后调用。

  最后我们启动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启动类,效果如下:

img

img

六、自定义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通信协议

什么是通信协议?

  TCP通信的数据包格式均为二进制,协议指的就是客户端与服务端制定一个规则,这个规则规定了每个二进制数据包中每一段的字节代表什么含义。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的过程如下。

img

  客户端首先把一个Java对象转换成二进制数据,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服务端。这里的传输过程属于TCP/IP协议负责,与我们应用层无关。

通信协议的设计

img

  1.第一个是魔数,可以理解为识别这条二进制数据类型的字段。在《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中这么解释:使用魔数而不是扩展名来进行识别主要是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因为文件扩展名可以随意地改动。文件格式的制定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魔数值,只要这个魔数值还没有被广泛采用过,并且不会引起混淆即可。

  2.第二个是版本号,就像IPV4和IPV6一样。能够支持协议的升级。

  3.第三个表示如何把Java对象转换成二进制数据和把二进制数据转回Java对象。

  4.第四个用于区分这条数据是干嘛的或者说叫数据类型,如:这是发送的消息,还是登录的请求等。服务端就可以根据这个指令执行不同的逻辑代码。

  5.第五个代表后面的数据长度。

  6.第六个代表发送的数据,如果指令表明这是个登录数据,里面存储的就是账号密码。

通信协议的实现

示例

  以实现登录为例,下面接口和类有点多,建议先把代码拷贝到IDE里,分好包写好注释,助于理解它们的关系。

  1.首先创建一个Java对象,这里以登录时的请求响应为例

@Data
public abstract class Packet {
    //协议版本
    private Byte version = 1;
    //获取数据类型
    public abstract Byte getCommand();
}

@Date注解由lombok提供,不了解的可以看看这个https://www.cnblogs.com/lbhym/p/12551021.html

public interface Command {
    //定义登录请求指令和响应指令为1和2,其他的指令同理如MESSAGE_REQUEST等
    Byte LOGIN_REQUEST = 1;
    Byte LOGIN_RESPONSE = 2;
}


// 这个是登录请求数据包的Java对象,所以调用的是上面接口的登录请求指令,其他类型的数据包同理
@Data
public class LoginRequestPacket extends Packet {
    //定义用户信息
    private Integer userId;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Override
    public Byte getCommand() {
        return LOGIN_REQUEST;
    }
}


@Data
public class LoginResponsePacket extends Packet {
    //是否登录成功
    private boolean success;
    //如果失败,返回的信息
    private String reason;
    @Override
    public Byte getCommand() {
        return LOGIN_RESPONSE;
    }
}


  2.Java对象创建完了,再定义Java对象转换的规则

//序列化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erializer {
    Serializer DEFAULT = new JSONSerializer();
    //序列化算法
    byte getSerializerAlogrithm();
    //java 对象转换成二进制
    byte[] serialize(Object object);
    //二进制转换成 java 对象
    <T> T deserialize(Class<T> clazz, byte[] bytes);
}

  接口定义完后开始实现接口。这里的序列化算法使用的是fastjson里面的。需要在pom.xml里导入。

public interface SerializerAlgorithm {
    //json序列化标识,如果你有其他的序列化方式可以在这注明标识,类似上面的登录指令
    byte JSON = 1;
}


//实现上面定义的序列化接口
public class JSONSerializer implements Serializer {
    @Override
    public byte getSerializerAlgorithm() {
        //获取上面的序列化标识
        return SerializerAlgorithm.JSON;
    } 
    @Override
    public byte[] serialize(Object object) {
        return JSON.toJSONBytes(object);
    }
    @Override
    public <T> T deserialize(Class<T> clazz, byte[] bytes) {
        return JSON.parseObject(bytes, clazz);
    }
}

  3.创建一个类PacketCodeC,里面写上编解码的方法。这里再说一点,因为使用了@Data注解,所以有的get方法在语法检测阶段会报错,可以在IDEA里面下载Lombok插件。

public class PacketCodeC {
    //自定义一个魔数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GIC_NUMBER = 0x12345678;
    //创建一个静态实例供外部调用
    public static final PacketCodeC INSTANCE=new PacketCodeC();
    //创建两个map,一个存储数据类型,如:是登录数据还是普通消息等。第二个是存储序列化类型。
    //这样在解码时就可以把数据转换为对应的类型。如:这个byte数组是LOGIN_REQUEST类型,就把它转换成LoginRequestPacket类型的Java对象
    private  final Map<Byte, Class<? extends Packet>> packetTypeMap;
    private  final Map<Byte, Serializer> serializerMap;

    private PacketCodeC() {
        //初始化map并添加数据类型和序列化类型,如果有其他数据类型,记得在这里添加
        packetTypeMap = new HashMap<>();
        packetTypeMap.put(LOGIN_REQUEST, LoginRequestPacket.class);
        packetTypeMap.put(LOGIN_RESPONSE, LoginResponsePacket.class);
        serializerMap = new HashMap<>();
        Serializer serializer = new JSONSerializer();
        serializerMap.put(serializer.getSerializerAlogrithm(), serializer);
    }
    //编码
    public ByteBuf encode(ByteBufAllocator bufAllocator,Packet packet) {
        // 1. 创建 ByteBuf 对象
        ByteBuf byteBuf = bufAllocator.ioBuffer();
        // 2. 序列化 Java 对象
        byte[] bytes = Serializer.DEFAULT.serialize(packet);
        // 3. 实际编码过程,把通信协议几个部分,一一编码
        byteBuf.writeInt(MAGIC_NUMBER);
        byteBuf.writeByte(packet.getVersion());
        byteBuf.writeByte(Serializer.DEFAULT.getSerializerAlogrithm());
        byteBuf.writeByte(packet.getCommand());
        byteBuf.writeInt(bytes.length);
        byteBuf.writeBytes(bytes);
        return byteBuf;
    }
    //解码
    public Packet decode(ByteBuf byteBuf) {
        // 跳过魔数
        byteBuf.skipBytes(4);
        // 跳过版本号
        byteBuf.skipBytes(1);
        // 序列化算法标识
        byte serializeAlgorithm = byteBuf.readByte();
        // 指令
        byte command = byteBuf.readByte();
        // 数据包长度
        int length = byteBuf.readInt();
        byte[] bytes = new byte[length];
        byteBuf.readBytes(bytes);
        Class<? extends Packet> requestType = getRequestType(command);
        Serializer serializer = getSerializer(serializeAlgorithm);
        if (requestType != null && serializer != null) {
            return serializer.deserialize(requestType, bytes);
        }
        return null;
    }
    //获取序列化类型
    private Serializer getSerializer(byte serializeAlgorithm) {
        return serializerMap.get(serializeAlgorithm);
    }
    //获取数据类型
    private Class<? extends Packet> getRequestType(byte command) {
        return packetTypeMap.get(command);
    }
}

使用自定义通信协议

  最后通过一个登录示例,来使用一下上面自定义的通信协议。

  基于上面的代码,首先更换一下客户端和服务端的逻辑处理器。

客户端

.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SocketChannel>()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ch) {
                ch.pipeline().addLast(new ClientHandler());
            }
        });

客户端在连接上服务端后立即登录,下面为客户端登录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Handler extends 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
    // 使用自定义协议发送登录数据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Active(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 + ": 客户端开始登录");
        // 创建登录对象
        LoginRequestPacket loginRequestPacket = new LoginRequestPacket();
        loginRequestPacket.setUserId(new Random().nextInt(10000));
        loginRequestPacket.setUsername("username");
        loginRequestPacket.setPassword("pwd");
        // 编码
        ByteBuf buffer = PacketCodeC.INSTANCE.encode(ctx.alloc(), loginRequestPacket);
        // 写数据
        ctx.channel().writeAndFlush(buffer);
    }
    // 接收服务端信息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Read(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Object msg) {
        ByteBuf byteBuf = (ByteBuf) msg;
        Packet packet = PacketCodeC.INSTANCE.decode(byteBuf);
        //如果数据类型是登录,就进行登录判断
        //同理可以判断数据是否是普通消息,还是其他类型的数据
        if (packet instanceof LoginResponsePacket) {
            LoginResponsePacket loginResponsePacket = (LoginResponsePacket) packet;
            if (loginResponsePacket.isSuccess()) {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 + ": 客户端登录成功");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 + ": 客户端登录失败,原因:" + loginResponsePacket.getReason());
            }
        }
    }
}

服务端

.child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NioSocketChannel>() {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NioSocketChannel ch) {
                ch.pipeline().addLast(new ServerHandler());
            }
        }

下面是服务端代码

public class ServerHandler extends 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Read(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Object msg) {
        ByteBuf requestByteBuf = (ByteBuf) msg;
        // 解码
        Packet packet = PacketCodeC.INSTANCE.decode(requestByteBuf);
        // 判断是否是登录请求数据包
        if (packet instanceof LoginRequestPacket) {
            LoginRequestPacket loginRequestPacket = (LoginRequestPacket) packet;
            LoginResponsePacket loginResponsePacket=new LoginResponsePacket();
            loginResponsePacket.setVersion(packet.getVersion());
            // 登录校验
            if (valid(loginRequestPacket)) {
                // 校验成功
                loginResponsePacket.setSuccess(true);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登录成功!");
            } else {
                // 校验失败
                loginResponsePacket.setReason("账号或密码错误");
                loginResponsePacket.setSuccess(false);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登录失败!");
            }
            // 编码,结果发送给客户端
            ByteBuf responseByteBuf = PacketCodeC.INSTANCE.encode(ctx.alloc(), loginResponsePacket);
            ctx.channel().writeAndFlush(responseByteBuf);
        }
    }
    private boolean valid(LoginRequestPacket loginRequestPacket) {
        //这里可以查询数据库,验证用户的账号密码是否正确
        return true;
    }
}

  最后演示效果如图所示:

img

img

实现收发消息

  按照上面的登录功能,可以尝试实现收发消息的功能。首先还是要定义一个收发消息的Java对象。还需要在Command里面加上收发消息的指令,在编解码类里面的map添加Java对象。收发消息前,肯定需要登录。那么怎么判断一个客户端是否登录呢?可以通过ctx获取channel,然后通过channel的attr方法设置属性。如果登录成功这个属性就设为true。然后在客户端的启动类里连接成功后,新建一个线程专门监听用户的输入,新建输入线程前判断一下登录属性是否为true就行了。其他的地方跟登录就没有太大差别了。

七、Pipeline与ChannelHandler

  通过上面的一些实战,可以发现所有的逻辑代码都写在了一个Handler类里面,幸好现在需要处理的业务不是很多。如果以后功能拓展,这个类会变得非常臃肿。Netty中的pipeline和channelHandler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它们通过责任链设计模式来组织代码逻辑,并且能够支持逻辑的添加和删除,能够支持各类协议拓展,如HTTP、Websocket等。可以看看Netty实战博客中的初始化器类,里面就是通过pipeline添加了各类协议和一些逻辑代码。

pipeline与channelHandler的构成

img

  一条连接就对应一个channel,这个channel的所有处理逻辑在一个ChannelPipeline对象里,就是上图中的pipeline,这是它的对象名。然后这个对象里面是一个双向链表结构,每个节点是一个ChannelHandlerContext对象。这个对象能拿到与channel相关的所有上下文信息,这个对象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对象:ChannelHandler,它的分类如下。

img

  简单地说,它包含两个接口和这两个接口的实现类,图中左边的实现类是不是很熟悉,就是我们自己写的逻辑处理器里的继承的类。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分别是读数据和写数据,或理解为入栈和出栈。最重要的两个方法分别为channelRead():消息入站栈和write():消息出栈。

构建客户端与服务端的pipeline

  下面的代码基于上面的登录示例改造。

  先了解一下ByteToMessageDecoder这个类。不论客户端还是服务端收到数据后,都会先进行解码,这个类就是Netty提供的专门做这个事情的。这个类有一个好处就是,ByteBuf默认使用的是堆外内存,而它会自动释放内存,无需我们关心。使用如下:

public class PacketDecoder extends ByteToMessageDecod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ecode(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ByteBuf in, List out) {
        out.add(PacketCodeC.INSTANCE.decode(in));
    }
}

  对应的Netty也准备了一个类来专门编码:MessageToByteEncoder.

public class PacketEncoder extends MessageToByteEncoder<Packe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encode(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Packet packet, ByteBuf out) {
        PacketCodeC.INSTANCE.encode(out, packet);
    }
}

  注意encode传入的参数,最后一个参数变成了ByteBuf的类型,所以需要把PacketCodeC里的encode方法的参数改过来,也不需要第一行创建一个ByteBuf对象了。

  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到这两个类的话,先展示一段Netty实战博客里面的代码:

public class NettyServerInitializer extends ChannelInitializer<SocketChannel>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socketChannel) throws Exception {
        ChannelPipeline pipeline= socketChannel.pipeline();
        //http解码器
        pipeline.addLast(new HttpServerCodec());
        //....
        //websocket支持,设置路由
        pipeline.addLast(new WebSocketServerProtocolHandler("/ws"));
        //添加自定义的助手类(逻辑处理器)
        pipeline.addLast(new NettyHandler());
    }
}

  在这篇实战中没有实现自己的编解码器,而是直接使用了http的解码器。类似的可以把自定义的编解码器也通过pepeline添加到逻辑链中。就像前面说的,可以添加删除逻辑代码,每个功能各司其职,而不是一股脑的全在一个地方。用这两个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Netty会自动识别这两个类,从而自动编解码而不需要我们自己去调用

  编解码的问题解决了,再看看逻辑处理器类。看看登录的代码,如果我们不止实现登录功能,还有收发等其他功能,是不是要用大量的if else把各个消息类型分开,然后执行不同的逻辑。不同的逻辑都挤在一个方法中,显然也太拥挤了。因此Netty基于这种考虑,抽象出了SimpleChannelInboundHandler。下面看看它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public class ClientLoginHandler extends SimpleChannelInboundHandler<LoginResponsePacket>{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Active(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开始登录....");
        // 创建登录对象
        LoginRequestPacket loginRequestPacket = new LoginRequestPacket();
        loginRequestPacket.setUserId(new Random().nextInt(10000));
        loginRequestPacket.setUsername("username");
        loginRequestPacket.setPassword("pwd");
        // 写数据
        ctx.channel().writeAndFlush(loginRequestPacke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hannelRead0(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LoginResponsePacket loginResponsePacket) {
        if (loginResponsePacket.isSuccess()) {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 + ": 客户端登录成功");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 + ": 客户端登录失败,原因:" + loginResponsePacket.getReason());
        }
    }
}


public class ServerLoginHandler extends SimpleChannelInboundHandler<LoginRequestPacke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hannelRead0(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LoginRequestPacket loginRequestPacket) {
        //服务端登录逻辑
        ctx.channel().writeAndFlush(login(loginRequestPacket));
    }
    private LoginResponsePacket login(LoginRequestPacket loginRequestPacket) {
        LoginResponsePacket loginResponsePacket = new LoginResponsePacket();
        loginResponsePacket.setVersion(loginRequestPacket.getVersion());
        // 登录校验(自行判断用户信息是否正确)
        if (true) {
            // 校验成功
            loginResponsePacket.setSuccess(true);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登录成功!");
            return loginResponsePacket;
        } else {
            // 校验失败
            loginResponsePacket.setReason("账号或密码错误");
            loginResponsePacket.setSuccess(false);
            System.out.println("客户端登录失败!");
            return loginResponsePacket;
        }
    }
}

  类似的,收发消息也可以这么做。Netty会自动根据抽象类后面的泛型来区分它要调用哪个类。比如我们发送的是一个SendMessage类型的Java对象,它就会在继承了SimpleChannelInboundHandler的类中找到泛型为SendMessage的类去执行。

  最后我们要把这些逻辑代码根据服务端和客户端不同的需求添加到它们的pipeline中。

  • 客户端
.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SocketChannel>()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Channel(SocketChannel ch) {
                        //解码一定要放在第一个,在这里pipeline按顺序执行,不然接收消息无法正常使用
                        ch.pipeline().addLast(new PacketDecoder());
                        ch.pipeline().addLast(new LoginResponseHandler());
                        ch.pipeline().addLast(new PacketEncoder());
                    }
                });
  • 服务端
.childHandler(new ChannelInitializer<NioSocketChannel>() {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NioSocketChannel ch) {
                        ch.pipeline().addLast(new PacketDecoder());
                        ch.pipeline().addLast(new LoginRequestHandler());
                        ch.pipeline().addLast(new PacketEncoder());
                    }
                });

  最后的运行结果和登录示例一样。看到这里,Netty实战中的代码,应该可以全部看懂了。

八、ChannelHandler的生命周期

  在重写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或者SimpleChannelInboundHandler里的方法的时候,只用到了读和Active,其他一大堆没用上的方法是干嘛的?现在就一一说明一下,这些方法运作的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这个channelHandler的生命周期。以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为例,SimpleChannelInboundHandler继承于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所以也差不多,个别方法名不一样而已。下面的API,从上到下,就是触发的顺序。

  handlerAdded():逻辑处理器被添加后触发。

  channelRegistered():channel绑定到线程组后触发。

  channelActive():channel准备就绪,或者说连接完成。

  channelRead():channel有数据可读。

  channelReadComplete():channel某次数据读完了。

  channelInactive():channel被关闭

  channelUnregistered():channel取消线程的绑定

  handlerRemoved():逻辑处理器被移除。

九、拆包和粘包

  以上面客户端和服务端双向通信的代码为例。简单修改一下,在建立连接后,客户端用一个循环向服务器发送消息。然后服务端打印这些消息。等次数多了以后,服务端打印时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发送的字符串为“123456789”,大部分打印的是123456789;有一部分变成了123456789123,这就是粘包;有一部分变为了1234,这就是拆包。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虽然在代码层面传输的数据单位是ByteBuf。但是到了更底层,用到了TCP协议,依然会按照字节流发送数据。而底层并不知道应用层数据的具体含义,它会根据TCP缓冲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包的划分。所以最终到达服务端的数据产生上面的现象。

如何解决?

  Netty提供了4种解决方法:

  1.FixedLengthFrameDecoder:固定长度拆包器,每个数据包长度都是固定的。

  2.LineBasedFrameDecoder:行拆包器,每个数据包之间以换行符作为分隔。

  3.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类似行拆包器,不过我们可以自定义分隔符。

  4.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基于长度域拆包器,最常用的,只要你的自定义协议中包含数据长度这个部分,就可以使用。它需要三个参数,第一个是数据包最大长度、第二个是参数长度域偏移量、第三个是长度域长度。

img

  看看通信协议的图,所谓长度域就是数据长度占用的字节,这里是4。长度域偏移量就是数据长度这个部分在通信协议组成部分中的位置,前面几个部分加起来是7,所以它的偏移量就是7。

使用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

  添加到客户端和服务端pipeline中就行了,注意要放在第一个。以服务端为例。

ch.pipeline().addLast(new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Integer.MAX_VALUE, 7, 4));
ch.pipeline().addLast(new PacketDecoder());
ch.pipeline().addLast(new LoginRequestHandler());
ch.pipeline().addLast(new PacketEncoder());

  如果客户端用到的是WebSocket,没有使用自定义的通信协议,就不用添加拆包器,Netty已经帮我们做好了。

十、心跳与空闲检测

  网络应用程序普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连接假死。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网络或其他问题导致某一端实际上(TCP)已经断开连接,但是应用程序没有检测到,以为还连接着。对服务端来说,这会浪费系统资源,导致性能下降。对于客户端来说,假死会造成数据发送超时,影响体验。

如何解决?

  只需要客户端每隔一段时间打个招呼,表示它还活着就行了,就是所谓的心跳。Netty自带的IdleStateHandler 就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下面就来实现它。

服务端

//心跳检测类
public class IMIdleStateHandler extends IdleStateHandler {
    //读空闲时间,也就是多久没读到数据了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READER_IDLE_TIME = 15;
    public IMIdleStateHandler() {
        //调用父类构造函数,四个参数分别为:
        //读空闲时间、写空闲时间、读写空闲时间、时间单位
        super(READER_IDLE_TIME, 0, 0, TimeUnit.SECONDS);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hannelIdle(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IdleStateEvent evt) {
        System.out.println(READER_IDLE_TIME + "秒内未读到数据,关闭连接");
        ctx.channel().close();
    }
}


//回复客户端发送的心跳数据包
public class HeartBeatRequestHandler extends SimpleChannelInboundHandler<HeartBeatRequestPacket> {
    public static final HeartBeatRequestHandler INSTANCE = new HeartBeatRequestHandler();
    private HeartBeatRequestHandler() {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hannelRead0(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HeartBeatRequestPacket requestPacket) {
        ctx.writeAndFlush(new HeartBeatResponsePacket());
    }
}

客户端

  服务端实现了检测读空闲,客户端肯定就需要发送一个数据。

public class HeartBeatTimerHandler extends 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 {
    //心跳数据包发送时间间隔,这里设为5秒,实际使用时建议服务端和客户端都设成分钟级别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HEARTBEAT_INTERVAL = 5;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Active(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throws Exception {
        scheduleSendHeartBeat(ctx);
        super.channelActive(ctx);
    }
    private void scheduleSendHeartBeat(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
        //schedule类似延时任务,每隔5秒发送心跳数据包
        ctx.executor().schedule(() -> {
            if (ctx.channel().isActive()) {
                ctx.writeAndFlush(new HeartBeatRequestPacket());
                scheduleSendHeartBeat(ctx);
            }
        }, HEARTBEAT_INTERVAL, TimeUnit.SECONDS);
    }
}

  客户端发送心跳数据包后,也需要检测服务端是否回复了自己,所以也需要个检测类,与服务端的代码一样,就不写了。也需要和服务端一样,pipeline添加到相同的位置。

  最后:如果服务端在读到数据后,不要再read方法里面直接访问数据库或者其他比较复杂的操作,可以把这些耗时的操作放进我们的业务线程池中去执行。如:

ThreadPool threadPool = xxx;
protected void channelRead0(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T packet) {
    threadPool.submit(new Runnable() {
        // 1. balabala 一些逻辑
        // 2. 数据库或者网络等一些耗时的操作
        // 3. writeAndFlush()
    })
}

  如果想统计某个操作的响应时间,直接用System.currentTimeMillis()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有些操作是异步的,它马上就返回了,所以我们要判断异步结果是否完成再计算结束时间。

protected void channelRead0(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T packet) {
    threadPool.submit(new Runnable() {
        long begi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1. balabala 一些逻辑
        // 2. 数据库或者网络等一些耗时的操作
        // 3. writeAndFlush
        xxx.writeAndFlush().addListener(future -> {
            if (future.isDone()) {
                long 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begin;
            }
        });
    })
}

文章转载自

https://www.cnblogs.com/lbhym/p/12753314.html

这篇关于Netty入门与实战教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