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教程

测试基础总结

本文主要是介绍测试基础总结,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一、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方法和目的

瀑布模型(V,W)
V:软件概念–用户需求分析–架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系统维护
特点
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
各阶段具有里程碑特征
基于文档的驱动,严格的阶段评审机制
优点:
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的人员的组织和管理
有利于 开发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提高了软件的质量和效率
缺点: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线性,不可逆,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期末期才见到成果,会增加开发的风险
早期错误后期测试阶段才发现,带来严重的后果
需求不明确、变更频繁的情况下基本不可行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就是快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对原型进行评价,给出改进意见以丰富细化软件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敏捷开发模型
完整地开发,每少数几周或是少数几个月里可以测试功能;
强调在获得最简短的可执行功能的部分,能够及早给予企业价值
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里,可以持续的改善、增加未来的功能

目的:
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保证项目可管理,进度可控制
作为测试人员的职责,是在所处项目的开发模式中,尽量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尽量完善的软件

二、测试的质量

1.质量的模型:
内部质量:它是从内部观点出发的软件产品特性的总体。内部质量是针对内部质量需求被测量和评价的质量。

外部质量:外部质量是从外部观点出发的软件产品特性的总体。它是当软件执行时,更典型地是使用外部度量在模拟环境中,用模拟数据测试时,所被测量和评价的质量。

使用质量:是从用户观点出发,来看待软件产品用于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质量。它测量用户在特定环境中达到其任务目标的程度,而不是测量软件自身的性质。

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
功能性:适合性、准确性、互操作性、安全性、功能性的依从性(国际标准)
可靠性:成熟型、容错性、易恢复性
易用性:易理解、易学、易操作、吸引性、
效率性:时间、资源利用
维护性:易分析、易改变性、稳定性、易测试性
可移植性:适应性、易安装、共存性、易替换

使用质量:
有效性:软件产品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能达到与准确性和完备性相关的规定目标的能力
生产率:在指定的使用环境下,使用户为达到有效性而消耗适当数量的资源的能力
安全性:在指定使用环境下,达到对人类、业务、软件、财产或环境造成损害的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的能力
满意度:使用户满意的能力

二、测试计划和方案和测试报告

定义:测试计划就是描述所有要完成的测试工作,包括被测试项目的目的、背景、范围、资源、进度、环境、策略、任务,以及与测试有关的风险和措施等方面

制定规则:5W1H规则
why:测试的目的
what:测试的范围和内容
when:测试开始和结束日期
where:测试软件和文档存放位置
who:测试人员的分配
how:测试的方法和工具

测试计划的内容:目的、范围、背景,测试进度、测试资源、测试环境、测试策略、测试风险评估

测试风险评估:进度风险、人员风险、成本风险、质量风险(质量标准不统一)

测试方案:
引言(含a、编写目的;b、预期读者;c、参考资料)、测试范围、测试策略(根据不同的测试类型考虑不同的测试方法)、测试类型(功能测试等等)、测试资源含a、测试人员;b、测试环境(测试服务器环境、终端测试环境、网络环境);c、测试工具(bug管理工具、用例管理工具、性能测试工具等);d、bug的等级定义)、进度安排、发布标准、风险说明

测试报告:
概述(项目背景、需求分析)、测试时间、测试环境、测试过程(评审记录、测试范围、测试用例)、功能实现清单、缺陷统计、测试统计情况(资源统计、执行情况、问题统计、问题列表、遗留的问题)、测试总结(测试结论;(是否通过)、测试内容、测试用例的覆盖程度、bug的解决程度)、测试风险

三、软件测试的分类和需求分析

兼容性测试:硬件兼容、软件兼容、数据兼容
web端:操作系统、浏览器、分辨率兼容
c/s:操作系统、客户端与服务器版本
app:手机系统、屏幕尺寸、机型、支持的语言

需求分析:
测试要点分析:通过分析每条开发需求描述中的输入、输出、处理、限制、约束等,给出对应的验证内容
功能交互分析:分析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业务顺序,和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和数据,对存在功能交互的功能项,给出对应的验证内容
测试类型分析:对比质量的特性,设计相应的测试策略和测试类型来验证软件质量
质量特性分析:对比需求和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的6大特性和27个子特性,分析软件所关注的质量种类

四、测试用例

构成元素:编号(项目名称-模块简称-顺序编号)、标题、优先级、预置条件、操作步骤、预期结果、备注
执行状态:不适用、通过、失败、阻塞、未执行、观察

五、黑盒用例设计方法

等价划分方法:
是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划分成若干部分(子集),然后从每一个子集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进行合理的分类。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典型的、重要的黑盒测试方法。
边界值分析方法
判定表:
场景法:

这篇关于测试基础总结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