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空间分布为
代码段,数据段,未初始化数据段,堆 栈。
全局变量在数据段,局部变量在栈内,随着子程序的运行结束被自动释放。
前面加个extern "c"
#ifdef __cplusplus
extern "C"
{ #endif
int dofunc();
#ifdef __cplusplus }
#endif
第二种写法既能用c编译也可以用c库编译
const有类型检查
cons定义的变量t在内存中的拷贝只有一份,而define定义的变量可能有很多份。
1.编译器处理方式不同
提高了效率。 编译器通常不为普通const常量分配存储空间,而是将它们保存在符号表中,这使得它成为一个编译期间的常量,没有了存储与读内存的操作,使得它的效率也很高
2.1本质: 引用是别名,指针是地址
2.2.1 从现象上看: 指针在运行时可以改变所指向的值,而引用一旦与某个对象绑定后就不再改变。意思是:指针可以被重新赋值以指向另一个对象,但是引用则总是在初始化时被指定的对象,以后不能改变,但是指向的内容可以改变。(下面是这个规则的理解)
程序为指针变量分配区域,而不为引用分配内存区域。因为引用生命时必须初始化,从而指向一个已经存在的对象,引用不能为空值。
从编译角度上看
程序在编译时分别将指针和引用添加到符号表上,符号表上记录的是变量名及变量所对应地址。指针变量在符号表上对应的地址值为指针变量的地址值,而引用在符号表上对应的地址值为引用对象的地址值。符号表生成后就不会再改,因此指针可以改变指向的对象(指针变量中的值可以改),而引用对象不能改。这是使用指针不安全而使用引用安全的主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引用可以被认为是不能改变的指针。
符号表是啥
符号表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用来存储代码中的变量,函数调用等相关信息。该表以key-value 的方式存储数据。变量和函数的名字就用来对应表中的key部分,value部分包含一系列信息,例如变量的类型,所占据的字节长度,或是函数的返回值。
1.顺序容器
2.关联容器->红黑树实现
3.容器适配器->无序容器
hashmap
基类构造函数、对象成员构造函数、派生类本身的构造函数
显式调用:使用LoadLibrary载入动态链接库、使用GetProcAddress获取某函数地址
隐式调用:可以使用#pragma comment(lib, “XX.lib”)的方式,也可以直接将XX.lib加入到工程中
重载:
1.相同的范围 2.函数名字相同 3.参数不同 4.virtual关键字可有可无
覆盖
1.覆盖是指派生类函数覆盖基类函数,2.函数名字相同 3.参数相同 4.基类函数必须有virtual关键字。
隐藏
1.隐藏是指派生类的成员函数与基类的成员函数同名,但是参数不同,导致基类函数将被隐藏。
2.如果派生类函数与基类函数同名 参数相同,基类成员函数没有关键字,那么基类函数也将被隐藏
windows线程同步
1.关键代码区 ->每次只能有一个线程进入(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
2.互斥mutex 每次只运行一个线程访问。
互斥锁环境下,线程挂了操作系统会通知其他线程,因为是在内核区
关键代码区情况下,线程挂了,其他线程也不知道,傻等,是在用户区,所以关键代码区的性能会高一点
3.信号量
计数器大于0,意味着被保护的对象可用,每次申请计数器就减一,释放就加一。信号量允许多个线程访问。
LINUX线程同步
1.互斥锁
2.条件变量
3.信号量->ipc和posix
下面给出条件变量的一些api
1.初始化条件变量
int pthread_cond_init(pthread cond_t*t,pthread_*cond_attr)
参数为条件变量值和条件变量属性
2.释放条件变量
int pthread_cond_destroy(cond)条件变量值
3.堵塞条件变量
int pthread_cond_wait(&cv,&mutex)
解锁互斥锁,将堵塞cv参数指向的条件变量。
怎么唤醒?
p_c_signal p_c_boardcast
内存通信,消息队列,管道通信(有名,无名),
unsigned char[255],i; for(int i=0;i<=255;i++) { A[i]=i; }//数组下标越界
1.首先要明白这个问题,unsigned char i是个无符号数,int i是有符号数,所以int i的最高位为符号位,所以u_char的范围是0-256也就是0到2的八次幂
一个32位的signed int类型整数表示的范围:-2^31~2^31-1
一个32位的unsigned int类型整数表示的范围: 0~2^32-1
一个8位的signed char类型整数表示的范围:-2^7~2^7-1
一个8位的unsigned char类型整数表示的范围: 0~2^8-1
所以当i=255是如果此时i再加1,它会等于等于0,所以会产生死循环
正确做法应该改为i<255
1.每cpu变量 每个cpu仅访问自己的每cpu变量
2.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就是不可中断的一个操作,不会被线程调度机制打断,运行期间不会有上下文切换 一个指令可以完成的,
3.优化和内存屏障
4.自旋锁 锁住临界区 进入临界区需要获得自旋锁,离开需要释放自旋锁
5.读写自旋锁 分为读锁和写锁 读锁可以实现多个进程读同一数据,但不能写,写锁则仅有一个进程可以进入临界区去进行写操作。
6.顺序锁
7.信号量
信号量和自旋锁最大的差别是信号量中存在一个进程等待队列,未获取锁的进程将被放到等待队列中,主动切换进程,调用schedule(),让出cpu。
在该平台可以编译出可以在另一个平台上运行的程序
#! /bin/bash if["$a"=1];then echo "correct" elif["$a"=0];then echo "incorrent" else echo “default” fi
这个写了个大概。。。
不知道对不对。
find ./ ".c"
1.linux按照3者现在的顺序进行启动 boatloader 是linux-kernel移植的基础,是在系统启动之后,kernel启动之前运行的第一段代码。
2.完成boatloader的移植后,就是kernel的移植。包括添加特定模块的驱动,正对具体要求对内核进行配置,
3.由kernel重新驱动文件系统。(最后一步挂载文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