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教程

【C++学习笔记】C++继承与派生

本文主要是介绍【C++学习笔记】C++继承与派生,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文章目录

  • C++三种继承方式
    • public、protected、private 修饰类的成员
    • public、protected、private 指定继承方式
    • 改变访问权限
  • C++继承时的名字遮蔽问题
    • 基类成员函数和派生类成员函数不构成重载
  • C++类继承时的作用域嵌套,破解C++继承的一切秘密!
  • C++继承时的对象内存模型
    • 继承时的内存模型
    • 有成员变量遮蔽时的内存分布
  • C++基类和派生类的构造函数
    • 构造函数的调用顺序
    • 基类构造函数调用规则
  • C++基类和派生类的析构函数
  • 借助指针突破访问权限的限制,访问private、protected属性的成员变量
    • 使用偏移
    • 突破访问权限的限制
  • C++虚继承和虚基类详解
    • 虚继承(Virtual Inheritance)
    • 虚基类成员的可见性
  • C++虚继承时的构造函数
  • C++虚继承下的内存模型
    • cfront解决方案
    • VC解决方案
  • C++将派生类赋值给基类(向上转型)
    • 将派生类对象赋值给基类对象
    • 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
        • 1) 通过基类指针访问派生类的成员
        • 2) 赋值后值不一致的情况
    • 将派生类引用赋值给基类引用
  • 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http://c.biancheng.net/cplus/
C++ 中的继承是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简单很直观的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继承类似,例如儿子继承父亲的财产。

**继承(Inheritance)**可以理解为一个类从另一个类获取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的过程。例如类 B 继承于类 A,那么 B 就拥有 A 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

在C++中,**派生(Derive)**和继承是一个概念,只是站的角度不同。继承是儿子接收父亲的产业,派生是父亲把产业传承给儿子。

被继承的类称为父类或基类,继承的类称为子类或派生类。“子类”和“父类”通常放在一起称呼,“基类”和“派生类”通常放在一起称呼。

派生类除了拥有基类的成员,还可以定义自己的新成员,以增强类的功能。

以下是两种典型的使用继承的场景:

  1. 当你创建的新类与现有的类相似,只是多出若干成员变量或成员函数时,可以使用继承,这样不但会减少代码量,而且新类会拥有基类的所有功能。

  2. 当你需要创建多个类,它们拥有很多相似的成员变量或成员函数时,也可以使用继承。可以将这些类的共同成员提取出来,定义为基类,然后从基类继承,既可以节省代码,也方便后续修改成员。

下面我们定义一个基类 People,然后由此派生出 Student 类: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 Pelple
class People{
public:
    void setname(char *name);
    void setage(int age);
    char *getname();
    int getage();
private:
    char *m_name;
    int m_age;
};
void People::setname(char *name){ m_name = name; }
void People::setage(int age){ m_age = age; }
char* People::getname(){ return m_name; }
int People::getage(){ return m_age;}
//派生类 Student
class Student: public People{
public:
    void setscore(float score);
    float getscore();
private:
    float m_score;
};
void Student::setscore(float score){ m_score = score; }
float Student::getscore(){ return m_score; }
int main(){
    Student stu;
    stu.setname("小明");
    stu.setage(16);
    stu.setscore(95.5f);
    cout<<stu.getname()<<"的年龄是 "<<stu.getage()<<",成绩是 "<<stu.getscore()<<endl;
    return 0;
}

运行结果:
小明的年龄是 16,成绩是 95.5

本例中,People 是基类,Student 是派生类。Student 类继承了 People 类的成员,同时还新增了自己的成员变量 score 和成员函数 setscore()、getscore()。这些继承过来的成员,可以通过子类对象访问,就像自己的一样。

请认真观察代码第21行:

class Student: public People

这就是声明派生类的语法。class 后面的“Student”是新声明的派生类,冒号后面的“People”是已经存在的基类。在“People”之前有一关键宇 public,用来表示是公有继承。

由此总结出继承的一般语法为:

class 派生类名:[继承方式] 基类名{
派生类新增加的成员
};

继承方式包括 public(公有的)、private(私有的)和 protected(受保护的),此项是可选的,如果不写,那么默认为 private。我们将在下节详细讲解这些不同的继承方式。

C++三种继承方式

C++继承的一般语法为:

class 派生类名:[继承方式] 基类名{
派生类新增加的成员
};

继承方式限定了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问权限,包括 public(公有的)、private(私有的)和 protected(受保护的)。此项是可选项,如果不写,默认为 private(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默认也是 private)。

现在我们知道,public、protected、private 三个关键字除了可以修饰类的成员,还可以指定继承方式。

public、protected、private 修饰类的成员

类成员的访问权限由高到低依次为 public --> protected --> private,我们在《C++类成员的访问权限以及类的封装》一节中讲解了 public 和 private:public 成员可以通过对象来访问,private 成员不能通过对象访问。

现在再来补充一下 protected。protected 成员和 private 成员类似,也不能通过对象访问。但是当存在继承关系时,protected 和 private 就不一样了:基类中的 protected 成员可以在派生类中使用,而基类中的 private 成员不能在派生类中使用,下面是详细讲解。

public、protected、private 指定继承方式

不同的继承方式会影响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问权限。

1) public继承方式

  • 基类中所有 public 成员在派生类中为 public 属性;
  • 基类中所有 protected 成员在派生类中为 protected 属性;
  • 基类中所有 private 成员在派生类中不能使用。

2) protected继承方式

  • 基类中的所有 public 成员在派生类中为 protected 属性;
  • 基类中的所有 protected 成员在派生类中为 protected 属性;
  • 基类中的所有 private 成员在派生类中不能使用。

3) private继承方式

  • 基类中的所有 public 成员在派生类中均为 private 属性;
  • 基类中的所有 protected 成员在派生类中均为 private 属性;
  • 基类中的所有 private 成员在派生类中不能使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1. 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问权限不得高于继承方式中指定的权限。例如,当继承方式为 protected 时,那么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问权限最高也为 protected,高于 protected 的会降级为 protected,但低于 protected 不会升级。再如,当继承方式为 public 时,那么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问权限将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继承方式中的 public、protected、private 是用来指明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最高访问权限的。

  1. 不管继承方式如何,基类中的 private 成员在派生类中始终不能使用(不能在派生类的成员函数中访问或调用)。

  2. 如果希望基类的成员能够被派生类继承并且毫无障碍地使用,那么这些成员只能声明为 public 或 protected;只有那些不希望在派生类中使用的成员才声明为 private。

  3. 如果希望基类的成员既不向外暴露(不能通过对象访问),还能在派生类中使用,那么只能声明为 protected。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基类的 private 成员不能在派生类中使用,并没有说基类的 private 成员不能被继承。实际上,基类的 private 成员是能够被继承的,并且(成员变量)会占用派生类对象的内存,它只是在派生类中不可见,导致无法使用罢了。private 成员的这种特性,能够很好的对派生类隐藏基类的实现,以体现面向对象的封装性。

继承方式/基类成员public成员protected成员private成员
public继承publicprotected不可见
protected继承protectedprotected不可见
private继承privateprivate不可见

由于 private 和 protected 继承方式会改变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问权限,导致继承关系复杂,所以实际开发中我们一般使用 public。

【示例】演示类的继承关系。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People
class People{
public:
    void setname(char *name);
    void setage(int age);
    void sethobby(char *hobby);
    char *gethobby();
protected:
    char *m_name;
    int m_age;
private:
    char *m_hobby;
};
void People::setname(char *name){ m_name = name; }
void People::setage(int age){ m_age = age; }
void People::sethobby(char *hobby){ m_hobby = hobby; }
char *People::gethobby(){ return m_hobby; }
//派生类Student
class Student: public People{
public:
    void setscore(float score);
protected:
    float m_score;
};
void Student::setscore(float score){ m_score = score; }
//派生类Pupil
class Pupil: public Student{
public:
    void setranking(int ranking);
    void display();
private:
    int m_ranking;
};
void Pupil::setranking(int ranking){ m_ranking = ranking; }
void Pupil::display(){
    cout<<m_name<<"的年龄是"<<m_age<<",考试成绩为"<<m_score<<"分,班级排名第"<<m_ranking<<",TA喜欢"<<gethobby()<<"。"<<endl;
}
int main(){
    Pupil pup;
    pup.setname("小明");
    pup.setage(15);
    pup.setscore(92.5f);
    pup.setranking(4);
    pup.sethobby("乒乓球");
    pup.display();
    return 0;
}

运行结果:
小明的年龄是15,考试成绩为92.5分,班级排名第4,TA喜欢乒乓球。

这是一个多级继承的例子,Student 继承自 People,Pupil 又继承自 Student,它们的继承关系为 People --> Student --> Pupil。Pupil 是最终的派生类,它拥有基类的 m_name、m_age、m_score、m_hobby 成员变量以及 setname()、setage()、sethobby()、gethobby()、setscore() 成员函数。

注意,在派生类 Pupil 的成员函数 display() 中,我们借助基类的 public 成员函数 gethobby() 来访问基类的 private 成员变量 m_hobby,因为 m_hobby 是 private 属性的,在派生类中不可见,所以只能借助基类的 public 成员函数 sethobby()、gethobby() 来访问。

在派生类中访问基类 private 成员的唯一方法就是借助基类的非 private 成员函数,如果基类没有非 private 成员函数,那么该成员在派生类中将无法访问。

改变访问权限

使用 using 关键字可以改变基类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问权限,例如将 public 改为 private、将 protected 改为 public。

注意:using 只能改变基类中 public 和 protected 成员的访问权限,不能改变 private 成员的访问权限,因为基类中 private 成员在派生类中是不可见的,根本不能使用,所以基类中的 private 成员在派生类中无论如何都不能访问。

using 关键字使用示例: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People
class People {
public:
    void show();
protected:
    char *m_name;
    int m_age;
};
void People::show() {
    cout << m_name << "的年龄是" << m_age << endl;
}
//派生类Student
class Student : public People {
public:
    void learning();
public:
    using People::m_name;  //将protected改为public
    using People::m_age;  //将protected改为public
    float m_score;
private:
    using People::show;  //将public改为private
};
void Student::learning() {
    cout << "我是" << m_name << ",今年" << m_age << "岁,这次考了" << m_score << "分!" << endl;
}
int main() {
    Student stu;
    stu.m_name = "小明";
    stu.m_age = 16;
    stu.m_score = 99.5f;
    stu.show();  //compile error
    stu.learning();
    return 0;
}

代码中首先定义了基类 People,它包含两个 protected 属性的成员变量和一个 public 属性的成员函数。定义 Student 类时采用 public 继承方式,People 类中的成员在 Student 类中的访问权限默认是不变的。

不过,我们使用 using 改变了它们的默认访问权限,如代码第 21~25 行所示,将 show() 函数修改为 private 属性的,是降低访问权限,将 name、age 变量修改为 public 属性的,是提高访问权限。

因为 show() 函数是 private 属性的,所以代码第 36 行会报错。把该行注释掉,程序输出结果为:
我是小明,今年16岁,这次考了99.5分!

C++继承时的名字遮蔽问题

如果派生类中的成员(包括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和基类中的成员重名,那么就会遮蔽从基类继承过来的成员。所谓遮蔽,就是在派生类中使用该成员(包括在定义派生类时使用,也包括通过派生类对象访问该成员)时,实际上使用的是派生类新增的成员,而不是从基类继承来的。

下面是一个成员函数的名字遮蔽的例子: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People
class People{
public:
    void show();
protected:
    char *m_name;
    int m_age;
};
void People::show(){
    cout<<"嗨,大家好,我叫"<<m_name<<",今年"<<m_age<<"岁"<<endl;
}
//派生类Student
class Student: public People{
public:
    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public:
    void show();  //遮蔽基类的show()
private:
    float m_score;
};
Student::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m_name = name;
    m_age = age;
    m_score = score;
}
void Student::show(){
    cout<<m_name<<"的年龄是"<<m_age<<",成绩是"<<m_score<<endl;
}
int main(){
    Student stu("小明", 16, 90.5);
    //使用的是派生类新增的成员函数,而不是从基类继承的
    stu.show();
    //使用的是从基类继承来的成员函数
    stu.People::show();
    return 0;
}

运行结果:
小明的年龄是16,成绩是90.5
嗨,大家好,我叫小明,今年16岁

本例中,基类 People 和派生类 Student 都定义了成员函数 show(),它们的名字一样,会造成遮蔽。第 37 行代码中,stu 是 Student 类的对象,默认使用 Student 类的 show() 函数。

但是,基类 People 中的 show() 函数仍然可以访问,不过要加上类名和域解析符,如第 39 行代码所示。

基类成员函数和派生类成员函数不构成重载

基类成员和派生类成员的名字一样时会造成遮蔽,这句话对于成员变量很好理解,对于成员函数要引起注意,不管函数的参数如何,只要名字一样就会造成遮蔽。换句话说,基类成员函数和派生类成员函数不会构成重载,如果派生类有同名函数,那么就会遮蔽基类中的所有同名函数,不管它们的参数是否一样。

下面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Base
class Base{
public:
    void func();
    void func(int);
};
void Base::func(){ cout<<"Base::func()"<<endl; }
void Base::func(int a){ cout<<"Base::func(int)"<<endl; }
//派生类Derived
class Derived: public Base{
public:
    void func(char *);
    void func(bool);
};
void Derived::func(char *str){ cout<<"Derived::func(char *)"<<endl; }
void Derived::func(bool is){ cout<<"Derived::func(bool)"<<endl; }
int main(){
    Derived d;
    d.func("c.biancheng.net");
    d.func(true);
    d.func();  //compile error
    d.func(10);  //compile error
    d.Base::func();
    d.Base::func(100);
    return 0;
}

本例中,Base 类的func()func(int)和 Derived 类的func(char *)func(bool)四个成员函数的名字相同,参数列表不同,它们看似构成了重载,能够通过对象 d 访问所有的函数,实则不然,Derive 类的 func 遮蔽了 Base 类的 func,导致第 26、27 行代码没有匹配的函数,所以调用失败。

如果说有重载关系,那么也是 Base 类的两个 func 构成重载,而 Derive 类的两个 func 构成另外的重载。

至于 Base 类和 Derived 类的 4 个 func 为什么不会构成重载,我们将在VIP教程《C++类继承时的作用域嵌套,破解C++继承的一切秘密!》一节中讲解,届时读者必将有所顿悟。

C++类继承时的作用域嵌套,破解C++继承的一切秘密!

类其实也是一种作用域,每个类都会定义它自己的作用域,在这个作用域内我们再定义类的成员,这一点已在《类其实也是一种作用域》中讲到。当存在继承关系时,派生类的作用域嵌套在基类的作用域之内,如果一个名字在派生类的作用域内无法找到,编译器会继续到外层的基类作用域中查找该名字的定义。

换句话说,作用域能够彼此包含,被包含(或者说被嵌套)的作用域称为内层作用域(inner scope),包含着别的作用域的作用域称为外层作用域(outer scope)。一旦在外层作用域中声明(或者定义)了某个名字,那么它所嵌套着的所有内层作用域中都能访问这个名字。同时,允许在内层作用域中重新定义外层作用域中已有的名字。

假设 Base 是基类,Derived 是派生类,那么它们的作用域的嵌套关系如下图所示:

img

派生类的作用域位于基类作用域之内这一事实可能有点出人意料,毕竟在我们的代码中派生类和基类的定义是相互分离的。不过也恰恰因为类作用域有这种继承嵌套的关系,所以派生类才能像使用自己的成员一样来使用基类的成员。

一个类作用域嵌套的例子: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public:
    void func();
public:
    int n;
};
void A::func(){ cout<<"c.biancheng.net"<<endl; }
class B: public A{
public:
    int n;
    int m;
};
class C: public B{
public:
    int n;
    int x;
};
int main(){
    C obj;
    obj.n;
    obj.func();
    cout<<sizeof(C)<<endl;
    return 0;
}

运行结果:
c.biancheng.net
20

本例中,B 继承自 A,C继承自 B,它们作用域的嵌套关系如下图所示:

img

obj 是 C 类的对象,通过 obj 访问成员变量 n 时,在 C 类的作用域中就能够找到了 n 这个名字。虽然 A 类和 B 类都有名字 n,但编译器不会到它们的作用域中查找,所以是不可见的,也即派生类中的 n 遮蔽了基类中的 n。

通过 obj 访问成员函数 func() 时,在 C 类的作用域中没有找到 func 这个名字,编译器继续到 B 类的作用域(外层作用域)中查找,仍然没有找到,再继续到 A 类的作用域中查找,结果就发现了 func 这个名字,于是查找结束,编译器决定调用 A 类作用域中的 func() 函数。

这个过程叫做名字查找(name lookup),也就是在作用域链中寻找与所用名字最匹配的声明(或定义)的过程。

对于成员变量这个过程很好理解,对于成员函数要引起注意,编译器仅仅是根据函数的名字来查找的,不会理会函数的参数。换句话说,一旦内层作用域有同名的函数,不管有几个,编译器都不会再到外层作用域中查找,编译器仅把内层作用域中的这些同名函数作为一组候选函数;这组候选函数就是一组重载函数。

说白了,只有一个作用域内的同名函数才具有重载关系,不同作用域内的同名函数是会造成遮蔽,使得外层函数无效。派生类和基类拥有不同的作用域,所以它们的同名函数不具有重载关系。

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上节的例子: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Base
class Base{
public:
    void func();
    void func(int);
};
void Base::func(){ cout<<"Base::func()"<<endl; }
void Base::func(int a){ cout<<"Base::func(int)"<<endl; }
//派生类Derived
class Derived: public Base{
public:
    void func(char *);
    void func(bool);
};
void Derived::func(char *str){ cout<<"Derived::func(char *)"<<endl; }
void Derived::func(bool is){ cout<<"Derived::func(bool)"<<endl; }
int main(){
    Derived d;
    d.func("c.biancheng.net");
    d.func(true);
    d.func();  //compile error
    d.func(10);  //compile error
    d.Base::func();
    d.Base::func(100);
    return 0;
}

虽然 Derived 类和 Base 类都有同名的 func 函数,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作用域,Derived 类的 func 会遮蔽 Base 类的 func。d 是 Derived 类的对象,调用 func 函数时,编译器会先在 Derived 类中查找“func”这个名字,发现有两个,也即void func(char*)和void func(bool),这就是一组候选函数。

执行到第 26、27 行代码时,在候选函数中没有找到匹配的函数,所以调用失败,这时编译器会抛出错误信息,而不是再到 Base 类中查找同名函数。

C++继承时的对象内存模型

在《C++对象的内存模型》一节中我们讲解了没有继承时对象内存的分布情况。这时的内存模型很简单,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会分开存储:

  • 对象的内存中只包含成员变量,存储在栈区或堆区(使用 new 创建对象);
  • 成员函数与对象内存分离,存储在代码区。

当存在继承关系时,内存模型会稍微复杂一些。

继承时的内存模型

有继承关系时,派生类的内存模型可以看成是基类成员变量和新增成员变量的总和,而所有成员函数仍然存储在另外一个区域——代码区,由所有对象共享。请看下面的代码:

#include <cstdio>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A
class A{
public:
    A(int a, int b);
public:
    void display();
protected:
    int m_a;
    int m_b;
};
A::A(int a, int b): m_a(a), m_b(b){}
void A::display(){
    printf("m_a=%d, m_b=%d\n", m_a, m_b);
}
//派生类B
class B: public A{
public:
    B(int a, int b, int c);
    void display();
private:
    int m_c;
};
B::B(int a, int b, int c): A(a, b), m_c(c){ }
void B::display(){
    printf("m_a=%d, m_b=%d, m_c=%d\n", m_a, m_b, m_c);
}
int main(){
    A obj_a(99, 10);
    B obj_b(84, 23, 95);
    obj_a.display();
    obj_b.display();
    return 0;
}

obj_a 是基类对象,obj_b 是派生类对象。假设 obj_a 的起始地址为 0X1000,那么它的内存分布如下图所示:

img

假设 obj_b 的起始地址为 0X1100,那么它的内存分布如下图所示:

img

可以发现,基类的成员变量排在前面,派生类的排在后面。

为了让大家理解更加透彻,我们不妨再由 B 类派生出一个 C 类:

//声明并定义派生类C
class C: public B{
public:
    C(char a, int b, int c, int d);
public:
    void display();
private:
    int m_d;
};
C::C(char a, int b, int c, int d): B(a, b, c), m_d(d){ }
void C::display(){
    printf("m_a=%d, m_b=%d, m_c=%d, m_d=%d\n", m_a, m_b, m_c, m_d);
}
//创建C类对象obj_c
C obj_c(84, 23, 95, 60);
obj_c.display();

假设 obj_c 的起始地址为 0X1200,那么它的内存分布如下图所示:

img

成员变量按照派生的层级依次排列,新增成员变量始终在最后。

有成员变量遮蔽时的内存分布

更改上面的 C 类,让它的成员变量遮蔽 A 类和 B 类的成员变量:

//声明并定义派生类C
class C: public B{
public:
    C(char a, int b, int c, int d);
public:
    void display();
private:
    int m_b;  //遮蔽A类的成员变量
    int m_c;  //遮蔽B类的成员变量
    int m_d;  //新增成员变量
};
C::C(char a, int b, int c, int d): B(a, b, c), m_b(b), m_c(c), m_d(d){ }
void C::display(){
    printf("A::m_a=%d, A::m_b=%d, B::m_c=%d\n", m_a, A::m_b, B::m_c);
    printf("C::m_b=%d, C::m_c=%d, C::m_d=%d\n", m_b, m_c, m_d);
}
//创建C类对象obj_c
C obj_c(84, 23, 95, 60);
obj_c.display();

假设 obj_c 的起始地址为 0X1300,那么它的内存分布如下图所示:

img

当基类 A、B 的成员变量被遮蔽时,仍然会留在派生类对象 obj_c 的内存中,C 类新增的成员变量始终排在基类 A、B 的后面。

总结:在派生类的对象模型中,会包含所有基类的成员变量。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是访问效率高,能够在派生类对象中直接访问基类变量,无需经过好几层间接计算。

C++基类和派生类的构造函数

前面我们说基类的成员函数可以被继承,可以通过派生类的对象访问,但这仅仅指的是普通的成员函数,类的构造函数不能被继承。构造函数不能被继承是有道理的,因为即使继承了,它的名字和派生类的名字也不一样,不能成为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当然更不能成为普通的成员函数。

在设计派生类时,对继承过来的成员变量的初始化工作也要由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完成,但是大部分基类都有 private 属性的成员变量,它们在派生类中无法访问,更不能使用派生类的构造函数来初始化。

这种矛盾在C++继承中是普遍存在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在派生类的构造函数中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

下面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在派生类的构造函数中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People
class People{
protected:
    char *m_name;
    int m_age;
public:
    People(char*, int);
};
People::People(char *name, int age): m_name(name), m_age(age){}
//派生类Student
class Student: public People{
private:
    float m_score;
public:
    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void display();
};
//People(name, age)就是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
Student::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People(name, age), m_score(score){ }
void Student::display(){
    cout<<m_name<<"的年龄是"<<m_age<<",成绩是"<<m_score<<"。"<<endl;
}
int main(){
    Student stu("小明", 16, 90.5);
    stu.display();
    return 0;
}

运行结果为:
小明的年龄是16,成绩是90.5。

请注意第 23 行代码:

Student::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People(name, age), m_score(score){ }

People(name, age)就是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并将 name 和 age 作为实参传递给它,m_score(score)是派生类的参数初始化表,它们之间以逗号,隔开。

也可以将基类构造函数的调用放在参数初始化表后面:

Student::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m_score(score), People(name, age){ }

但是不管它们的顺序如何,派生类构造函数总是先调用基类构造函数再执行其他代码(包括参数初始化表以及函数体中的代码),总体上看和下面的形式类似:

Student::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People(name, age);
    m_score = score;
}

当然这段代码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这样写是错误的,因为基类构造函数不会被继承,不能当做普通的成员函数来调用。换句话说,只能将基类构造函数的调用放在函数头部,不能放在函数体中。

另外,函数头部是对基类构造函数的调用,而不是声明,所以括号里的参数是实参,它们不但可以是派生类构造函数参数列表中的参数,还可以是局部变量、常量等,例如:

Student::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People("小明", 16), m_score(score){ }

构造函数的调用顺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基类构造函数总是被优先调用,这说明创建派生类对象时,会先调用基类构造函数,再调用派生类构造函数,如果继承关系有好几层的话,例如:

A --> B --> C

那么创建 C 类对象时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为:

A类构造函数 --> B类构造函数 --> C类构造函数

构造函数的调用顺序是按照继承的层次自顶向下、从基类再到派生类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派生类构造函数中只能调用直接基类的构造函数,不能调用间接基类的。以上面的 A、B、C 类为例,C 是最终的派生类,B 就是 C 的直接基类,A 就是 C 的间接基类。

C++ 这样规定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在 C 中调用了 B 的构造函数,B 又调用了 A 的构造函数,相当于 C 间接地(或者说隐式地)调用了 A 的构造函数,如果再在 C 中显式地调用 A 的构造函数,那么 A 的构造函数就被调用了两次,相应地,初始化工作也做了两次,这不仅是多余的,还会浪费CPU时间以及内存,毫无益处,所以 C++ 禁止在 C 中显式地调用 A 的构造函数。

基类构造函数调用规则

事实上,通过派生类创建对象时必须要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这是语法规定。换句话说,定义派生类构造函数时最好指明基类构造函数;如果不指明,就调用基类的默认构造函数(不带参数的构造函数);如果没有默认构造函数,那么编译失败。请看下面的例子: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People
class People{
public:
    People();  //基类默认构造函数
    People(char *name, int age);
protected:
    char *m_name;
    int m_age;
};
People::People(): m_name("xxx"), m_age(0){ }
People::People(char *name, int age): m_name(name), m_age(age){}
//派生类Student
class Student: public People{
public:
    Student();
    Student(char*, int, float);
public:
    void display();
private:
    float m_score;
};
Student::Student(): m_score(0.0){ }  //派生类默认构造函数
Student::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People(name, age), m_score(score){ }
void Student::display(){
    cout<<m_name<<"的年龄是"<<m_age<<",成绩是"<<m_score<<"。"<<endl;
}
int main(){
    Student stu1;
    stu1.display();
    Student stu2("小明", 16, 90.5);
    stu2.display();
    return 0;
}

运行结果:
xxx的年龄是0,成绩是0。
小明的年龄是16,成绩是90.5。

创建对象 stu1 时,执行派生类的构造函数Student::Student(),它并没有指明要调用基类的哪一个构造函数,从运行结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系统默认调用了不带参数的构造函数,也就是People::People()

创建对象 stu2 时,执行派生类的构造函数Student::Student(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它指明了基类的构造函数。

在第 27 行代码中,如果将People(name, age)去掉,也会调用默认构造函数,第 37 行的输出结果将变为:
xxx的年龄是0,成绩是90.5。

如果将基类 People 中不带参数的构造函数删除,那么会发生编译错误,因为创建对象 stu1 时需要调用 People 类的默认构造函数, 而 People 类中已经显式定义了构造函数,编译器不会再生成默认的构造函数。

C++基类和派生类的析构函数

和构造函数类似,析构函数也不能被继承。与构造函数不同的是,在派生类的析构函数中不用显式地调用基类的析构函数,因为每个类只有一个析构函数,编译器知道如何选择,无需程序员干涉。

另外析构函数的执行顺序和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也刚好相反:

  • 创建派生类对象时,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和继承顺序相同,即先执行基类构造函数,再执行派生类构造函数。
  • 而销毁派生类对象时,析构函数的执行顺序和继承顺序相反,即先执行派生类析构函数,再执行基类析构函数。

请看下面的例子: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public:
    A(){cout<<"A constructor"<<endl;}
    ~A(){cout<<"A destructor"<<endl;}
};
class B: public A{
public:
    B(){cout<<"B constructor"<<endl;}
    ~B(){cout<<"B destructor"<<endl;}
};
class C: public B{
public:
    C(){cout<<"C constructor"<<endl;}
    ~C(){cout<<"C destructor"<<endl;}
};
int main(){
    C test;
    return 0;
}

运行结果:
A constructor
B constructor
C constructor
C destructor
B destructor
A destructor

借助指针突破访问权限的限制,访问private、protected属性的成员变量

我们都知道,C++ 不允许通过对象来访问 private、protected 属性的成员变量,例如: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public:
    A(int a, int b, int c);
private:
    int m_a;
    int m_b;
    int m_c;
};
A::A(int a, int b, int c): m_a(a), m_b(b), m_c(c){ }
int main(){
    A obj(10, 20, 30);
    int a = obj.m_a;  //Compile Error
    A *p = new A(40, 50, 60);
    int b = p->m_b;  //Compile Error
    return 0;
}

这段代码说明了,无论通过对象变量还是对象指针,都不能访问 private 属性的成员变量。

不过 C++ 的这种限制仅仅是语法层面的,通过某种“蹩脚”的方法,我们能够突破访问权限的限制,访问到 private、protected 属性的成员变量,赋予我们这种“特异功能”的,正是强大而又灵活的指针(Pointer)。

使用偏移

在对象的内存模型中,成员变量和对象的开头位置会有一定的距离。以上面的 obj 为例,它的内存模型为:

img

图中假设 obj 对象的起始地址为 0X1000,m_a、m_b、m_c 与对象开头分别相距 0、4、8 个字节,我们将这段距离称为偏移(Offset)。一旦知道了对象的起始地址,再加上偏移就能够求得成员变量的地址,知道了成员变量的地址和类型,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知道它的值。

当通过对象指针访问成员变量时,编译器实际上也是使用这种方式来取得它的值。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将上例中成员变量的访问权限改为 public,再来执行第 18 行的语句:

int b = p->m_b;

此时编译器内部会发生类似下面的转换:

int b = (int)( (int)p + sizeof(int) );

p 是对象 obj 的指针,(int)p将指针转换为一个整数,这样才能进行加法运算;sizeof(int)用来计算 m_b 的偏移;(int)p + sizeof(int)得到的就是 m_b 的地址,不过因为此时是int类型,所以还需要强制转换为int *类型;开头的*用来获取地址上的数据。

img

如果通过 p 指针访问 m_a:

int a = p -> m_a;

那么将被转换为下面的形式:

int a = * (int*) ( (int)p + 0 );

经过简化以后为:

int a = (int)p;

突破访问权限的限制

上述的转换过程是编译器自动完成的,当成员变量的访问权限为 private 时,我们也可以手动转换,只要能正确计算偏移即可,这样就突破了访问权限的限制。

修改上例中的代码,借助偏移来访问 private 属性的成员变量: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public:
    A(int a, int b, int c);
private:
    int m_a;
    int m_b;
    int m_c;
};
A::A(int a, int b, int c): m_a(a), m_b(b), m_c(c){ }
int main(){
    A obj(10, 20, 30);
    int a1 = *(int*)&obj;
    int b = *(int*)( (int)&obj + sizeof(int) );
    A *p = new A(40, 50, 60);
    int a2 = *(int*)p;
    int c = *(int*)( (int)p + sizeof(int)*2 );
   
    cout<<"a1="<<a1<<", a2="<<a2<<", b="<<b<<", c="<<c<<endl;
    return 0;
}

运行结果:
a1=10, a2=40, b=20, c=60

前面我们说 C++ 的成员访问权限仅仅是语法层面上的,是指访问权限仅对取成员运算符.->起作用,而无法防止直接通过指针来访问。你可以认为这是指针的强大,也可以认为是 C++ 语言设计的瑕疵。

本节的目的不是为了访问到 private、protected 属性的成员变量,这种“花拳绣腿”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本节主要是让大家明白编译器内部的工作原理,以及指针的灵活运用。

C++虚继承和虚基类详解

多继承(Multiple Inheritance)是指从多个直接基类中产生派生类的能力,多继承的派生类继承了所有父类的成员。尽管概念上非常简单,但是多个基类的相互交织可能会带来错综复杂的设计问题,命名冲突就是不可回避的一个。

多继承时很容易产生命名冲突,即使我们很小心地将所有类中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都命名为不同的名字,命名冲突依然有可能发生,比如典型的是菱形继承,如下图所示:

菱形继承
图1:菱形继承

类 A 派生出类 B 和类 C,类 D 继承自类 B 和类 C,这个时候类 A 中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继承到类 D 中变成了两份,一份来自 A–>B–>D 这条路径,另一份来自 A–>C–>D 这条路径。

在一个派生类中保留间接基类的多份同名成员,虽然可以在不同的成员变量中分别存放不同的数据,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多余的:因为保留多份成员变量不仅占用较多的存储空间,还容易产生命名冲突。假如类 A 有一个成员变量 a,那么在类 D 中直接访问 a 就会产生歧义,编译器不知道它究竟来自 A -->B–>D 这条路径,还是来自 A–>C–>D 这条路径。下面是菱形继承的具体实现:

//间接基类A
class A{
protected:
    int m_a;
};
//直接基类B
class B: public A{
protected:
    int m_b;
};
//直接基类C
class C: public A{
protected:
    int m_c;
};
//派生类D
class D: public B, public C{
public:
    void seta(int a){ m_a = a; }  //命名冲突
    void setb(int b){ m_b = b; }  //正确
    void setc(int c){ m_c = c; }  //正确
    void setd(int d){ m_d = d; }  //正确
private:
    int m_d;
};
int main(){
    D d;
    return 0;
}

这段代码实现了上图所示的菱形继承,第 25 行代码试图直接访问成员变量 m_a,结果发生了错误,因为类 B 和类 C 中都有成员变量 m_a(从 A 类继承而来),编译器不知道选用哪一个,所以产生了歧义。

为了消除歧义,我们可以在 m_a 的前面指明它具体来自哪个类:

void seta(int a){ B::m_a = a; }

这样表示使用 B 类的 m_a。当然也可以使用 C 类的:

void seta(int a){ C::m_a = a; }

虚继承(Virtual Inheritance)

为了解决多继承时的命名冲突和冗余数据问题,C++ 提出了虚继承,使得在派生类中只保留一份间接基类的成员。

在继承方式前面加上 virtual 关键字就是虚继承,请看下面的例子:

//间接基类A
class A{
protected:
    int m_a;
};
//直接基类B
class B: virtual public A{  //虚继承
protected:
    int m_b;
};
//直接基类C
class C: virtual public A{  //虚继承
protected:
    int m_c;
};
//派生类D
class D: public B, public C{
public:
    void seta(int a){ m_a = a; }  //正确
    void setb(int b){ m_b = b; }  //正确
    void setc(int c){ m_c = c; }  //正确
    void setd(int d){ m_d = d; }  //正确
private:
    int m_d;
};
int main(){
    D d;
    return 0;
}

这段代码使用虚继承重新实现了上图所示的菱形继承,这样在派生类 D 中就只保留了一份成员变量 m_a,直接访问就不会再有歧义了。

虚继承的目的是让某个类做出声明,承诺愿意共享它的基类。其中,这个被共享的基类就称为虚基类(Virtual Base Class),本例中的 A 就是一个虚基类。在这种机制下,不论虚基类在继承体系中出现了多少次,在派生类中都只包含一份虚基类的成员。

现在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本例的继承关系,如下图所示:

菱形继承和虚继承
图2:使用虚继承解决菱形继承中的命名冲突问题

观察这个新的继承体系,我们会发现虚继承的一个不太直观的特征:必须在虚派生的真实需求出现前就已经完成虚派生的操作。在上图中,当定义 D 类时才出现了对虚派生的需求,但是如果 B 类和 C 类不是从 A 类虚派生得到的,那么 D 类还是会保留 A 类的两份成员。

换个角度讲,虚派生只影响从指定了虚基类的派生类中进一步派生出来的类,它不会影响派生类本身。

在实际开发中,位于中间层次的基类将其继承声明为虚继承一般不会带来什么问题。通常情况下,使用虚继承的类层次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项目组一次性设计完成的。对于一个独立开发的类来说,很少需要基类中的某一个类是虚基类,况且新类的开发者也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类体系。

C++标准库中的 iostream 类就是一个虚继承的实际应用案例。iostream 从 istream 和 ostream 直接继承而来,而 istream 和 ostream 又都继承自一个共同的名为 base_ios 的类,是典型的菱形继承。此时 istream 和 ostream 必须采用虚继承,否则将导致 iostream 类中保留两份 base_ios 类的成员。

虚继承在C++标准库中的实际应用
图3:虚继承在C++标准库中的实际应用

虚基类成员的可见性

因为在虚继承的最终派生类中只保留了一份虚基类的成员,所以该成员可以被直接访问,不会产生二义性。此外,如果虚基类的成员只被一条派生路径覆盖,那么仍然可以直接访问这个被覆盖的成员。但是如果该成员被两条或多条路径覆盖了,那就不能直接访问了,此时必须指明该成员属于哪个类。

以图2中的菱形继承为例,假设 A 定义了一个名为 x 的成员变量,当我们在 D 中直接访问 x 时,会有三种可能性:

  • 如果 B 和 C 中都没有 x 的定义,那么 x 将被解析为 A 的成员,此时不存在二义性。
  • 如果 B 或 C 其中的一个类定义了 x,也不会有二义性,派生类的 x 比虚基类的 x 优先级更高。
  • 如果 B 和 C 中都定义了 x,那么直接访问 x 将产生二义性问题。

可以看到,使用多继承经常会出现二义性问题,必须十分小心。上面的例子是简单的,如果继承的层次再多一些,关系更复杂一些,程序员就很容易陷人迷魂阵,程序的编写、调试和维护工作都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不提倡在程序中使用多继承,只有在比较简单和不易出现二义性的情况或实在必要时才使用多继承,能用单一继承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多继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 之后的很多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例如 Java、C#、PHP 等,都不支持多继承。

C++虚继承时的构造函数

在虚继承中,虚基类是由最终的派生类初始化的,换句话说,最终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必须要调用虚基类的构造函数。对最终的派生类来说,虚基类是间接基类,而不是直接基类。这跟普通继承不同,在普通继承中,派生类构造函数中只能调用直接基类的构造函数,不能调用间接基类的。

下面我们以菱形继承为例来演示构造函数的调用: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虚基类A
class A{
public:
    A(int a);
protected:
    int m_a;
};
A::A(int a): m_a(a){ }
//直接派生类B
class B: virtual public A{
public:
    B(int a, int b);
public:
    void display();
protected:
    int m_b;
};
B::B(int a, int b): A(a), m_b(b){ }
void B::display(){
    cout<<"m_a="<<m_a<<", m_b="<<m_b<<endl;
}
//直接派生类C
class C: virtual public A{
public:
    C(int a, int c);
public:
    void display();
protected:
    int m_c;
};
C::C(int a, int c): A(a), m_c(c){ }
void C::display(){
    cout<<"m_a="<<m_a<<", m_c="<<m_c<<endl;
}
//间接派生类D
class D: public B, public C{
public:
    D(int a, int b, int c, int d);
public:
    void display();
private:
    int m_d;
};
D::D(int a, int b, int c, int d): A(a), B(90, b), C(100, c), m_d(d){ }
void D::display(){
    cout<<"m_a="<<m_a<<", m_b="<<m_b<<", m_c="<<m_c<<", m_d="<<m_d<<endl;
}
int main(){
    B b(10, 20);
    b.display();
   
    C c(30, 40);
    c.display();
    D d(50, 60, 70, 80);
    d.display();
    return 0;
}

运行结果:
m_a=10, m_b=20
m_a=30, m_c=40
m_a=50, m_b=60, m_c=70, m_d=80

请注意第 50 行代码,在最终派生类 D 的构造函数中,除了调用 B 和 C 的构造函数,还调用了 A 的构造函数,这说明 D 不但要负责初始化直接基类 B 和 C,还要负责初始化间接基类 A。而在以往的普通继承中,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只负责初始化它的直接基类,再由直接基类的构造函数初始化间接基类,用户尝试调用间接基类的构造函数将导致错误。

现在采用了虚继承,虚基类 A 在最终派生类 D 中只保留了一份成员变量 m_a,如果由 B 和 C 初始化 m_a,那么 B 和 C 在调用 A 的构造函数时很有可能给出不同的实参,这个时候编译器就会犯迷糊,不知道使用哪个实参初始化 m_a。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矛盾的情况,C++ 干脆规定必须由最终的派生类 D 来初始化虚基类 A,直接派生类 B 和 C 对 A 的构造函数的调用是无效的。在第 50 行代码中,调用 B 的构造函数时试图将 m_a 初始化为 90,调用 C 的构造函数时试图将 m_a 初始化为 100,但是输出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些都是无效的,m_a 最终被初始化为 50,这正是在 D 中直接调用 A 的构造函数的结果。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虚继承时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与普通继承时不同:在最终派生类的构造函数调用列表中,不管各个构造函数出现的顺序如何,编译器总是先调用虚基类的构造函数,再按照出现的顺序调用其他的构造函数;而对于普通继承,就是按照构造函数出现的顺序依次调用的。

修改本例中第 50 行代码,改变构造函数出现的顺序:

D::D(int a, int b, int c, int d): B(90, b), C(100, c), A(a), m_d(d){ }

虽然我们将 A() 放在了最后,但是编译器仍然会先调用 A(),然后再调用 B()、C(),因为 A() 是虚基类的构造函数,比其他构造函数优先级高。如果没有使用虚继承的话,那么编译器将按照出现的顺序依次调用 B()、C()、A()。

C++虚继承下的内存模型

简单的面向对象,只有单继承或多继承的情况下,内存模型很好理解,编译器实现起来也容易,C++ 的效率和 C 的效率不相上下。一旦和 virtual 关键字扯上关系,使用到虚继承或虚函数,内存模型就变得混乱起来,各种编译器的实现也不一致,让人抓狂。

这是因为 C++ 标准仅对 C++ 的实现做了框架性的概述,并没有规定细节如何实现,所以不同厂商的编译器在具体实现方案上会有所差异。

本节我们只关注虚继承时的内存模式,有关虚函数的内容将在《C++虚函数详解》一节中讲解。

对于普通继承,基类子对象始终位于派生类对象的前面(也即基类成员变量始终在派生类成员变量的前面),而且不管继承层次有多深,它相对于派生类对象顶部的偏移量是固定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class A{
protected:
    int m_a1;
    int m_a2;
};
class B: public A{
protected:
    int b1;
    int b2;
};
class C: public B{
protected:
    int c1;
    int c2;
};
class D: public C{
protected:
    int d1;
    int d2;
};
int main(){
    A obj_a;
    B obj_b;
    C obj_c;
    D obj_d;
    return 0;
}

obj_a、obj_b、obj_c、obj_d 的内存模型如下所示:

img

A 是最顶层的基类,在派生类 B、C、D 的对象中,A 类子对象始终位于最前面,偏移量是固定的,为 0。b1、b2 是派生类 B 的新增成员变量,它们的偏移量也是固定的,分别为 8 和 12。c1、c2、d1、d2 也是同样的道理。

前面我们说过,编译器在知道对象首地址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偏移来存取成员变量。对于普通继承,基类成员变量的偏移是固定的,不会随着继承层级的增加而改变,存取起来非常方便。

而对于虚继承,恰恰和普通继承相反,大部分编译器会把基类成员变量放在派生类成员变量的后面,这样随着继承层级的增加,基类成员变量的偏移就会改变,就得通过其他方案来计算偏移量。

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分析虚继承时的对象内存模型。

  1. 修改上面的代码,使得 A 是 B 的虚基类:

class B: virtual public A

此时 obj_b、obj_c、obj_d 的内存模型就会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

img

不管是虚基类的直接派生类还是间接派生类,虚基类的子对象始终位于派生类对象的最后面。

  1. 再假设 A 是 B 的虚基类,B 又是 C 的虚基类,那么各个对象的内存模型如下图所示:

img

从上面的两张图中可以发现,虚继承时的派生类对象被分成了两部分:

  • 不带阴影的一部分偏移量固定,不会随着继承层次的增加而改变,称为固定部分;
  • 带有阴影的一部分是虚基类的子对象,偏移量会随着继承层次的增加而改变,称为共享部分。

当要访问对象的成员变量时,需要知道对象的首地址和变量的偏移,对象的首地址很好获得,关键是变量的偏移。对于固定部分,偏移是不变的,很好计算;而对于共享部分,偏移会随着继承层次的增加而改变,这就需要设计一种方案,在偏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准确地计算偏移。各个编译器正是在设计这一方案时出现了分歧,不同的编译器设计了不同的方案来计算共享部分的偏移。

对于虚继承,将派生类分为固定部分和共享部分,并把共享部分放在最后,几乎所有的编译器都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主要的分歧就是如何计算共享部分的偏移,可谓是百花齐放,没有统一标准。

cfront解决方案

早期的 cfront 编译器会在派生类对象中安插一些指针,每个指针指向一个虚基类的子对象,要存取继承来的成员变量,可以使用指针间接完成。

  1. 如果 A 是 B 的虚基类,那么各个对象的实际内存模型如下所示:

img

编译器会在直接派生类的对象 obj_b 中安插一个指针,指向虚基类 A 的起始位置,并且这个指针的偏移是固定的,不会随着继承层次的增加而改变。当要访问 a1、a2 时,要先通过对象指针找到 pa,再通过 pa 找到 a1、a2,这样一来就比没有虚继承时多了一层间接。

假设 p 是obj_d 的指针,现在要访问成员变量 a2:

int member_a2 = p -> a2;

那么编译器内部会进行类似下面的转换:

A *pa = (A*)( *(int*)( (int)p + sizeof(int)*2 ) );int member_a2 = *(int*)( (int)pa + sizeof(int) );
  1. 如果 A 是 B 的虚基类,同时 B 也是 C 的虚基类,那么各个对象的实际内存模型如下所示:

img

当要访问 a1、a2 时,要先通过对象指针找到 pb,再通过 pb 找到 pa,最后才能通过 pa 找到 a1、a2,这样一来就比没有虚继承时多了两层间接。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方案的一个缺点就是,随着虚继承层次的增加,访问顶层基类需要的间接转换会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

这种方案另外的一个缺点是:当有多个虚基类时,派生类要为每个虚基类都安插一个指针,会增加对象的体积。例如,假设 A、B、C、D 类的继承关系为:

img

obj_d 的内存模型如下图所示:

img

D 有三个虚基类,所以 obj_d 对象要额外背负三个指针 pa、pab、pc。

VC解决方案

cfront 的后来者 VC 尝试对上面的方案进行了改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它的不足。

VC 引入了虚基类表,如果某个派生类有一个或多个虚基类,编译器就会在派生类对象中安插一个指针,指向虚基类表。虚基类表其实就是一个数组,数组中的元素存放的是各个虚基类的偏移。

假设 A 是 B 的虚基类,那么各对象的内存模型如下图所示:

img

假设 A 是 B 的虚基类,同时 B 又是 C 的虚基类,那么各对象的内存模型如下图所示:

img

虚继承表中保存的是所有虚基类(包括直接继承和间接继承到的)相对于当前对象的偏移,这样通过派生类指针访问虚基类的成员变量时,不管继承层次都多深,只需要一次间接转换就可以。

另外,这种方案还可以避免有多个虚基类时让派生类对象额外背负过多的指针。例如,假设 A、B、C、D 类的继承关系为:

img

那么 obj_d 的内存模型如下图所示:

img

如此一来,D 类虽然有三个虚基类,但它的对象 obj_d 只需要额外背负一个指针。

C++将派生类赋值给基类(向上转型)

在 C/C++ 中经常会发生数据类型的转换,例如将 int 类型的数据赋值给 float 类型的变量时,编译器会先把 int 类型的数据转换为 float 类型再赋值;反过来,float 类型的数据在经过类型转换后也可以赋值给 int 类型的变量。

数据类型转换的前提是,编译器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取舍。例如:

int a = 10.9;
printf("%d\n", a);

输出结果为 10,编译器会将小数部分直接丢掉(不是四舍五入)。再如:

float b = 10;
printf("%f\n", b);

输出结果为 10.000000,编译器会自动添加小数部分。

类其实也是一种数据类型,也可以发生数据类型转换,不过这种转换只有在基类和派生类之间才有意义,并且只能将派生类赋值给基类,包括将派生类对象赋值给基类对象、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将派生类引用赋值给基类引用,这在 C++ 中称为向上转型(Upcasting)。相应地,将基类赋值给派生类称为向下转型(Downcasting)。

向上转型非常安全,可以由编译器自动完成;向下转型有风险,需要程序员手动干预。本节只介绍向上转型,向下转型将在后续章节介绍。

向上转型和向下转型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一种通用概念,它们也存在于 Java、C# 等编程语言中。

将派生类对象赋值给基类对象

下面的例子演示了如何将派生类对象赋值给基类对象: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
class A{
public:
    A(int a);
public:
    void display();
public:
    int m_a;
};
A::A(int a): m_a(a){ }
void A::display(){
    cout<<"Class A: m_a="<<m_a<<endl;
}
//派生类
class B: public A{
public:
    B(int a, int b);
public:
    void display();
public:
    int m_b;
};
B::B(int a, int b): A(a), m_b(b){ }
void B::display(){
    cout<<"Class B: m_a="<<m_a<<", m_b="<<m_b<<endl;
}
int main(){
    A a(10);
    B b(66, 99);
    //赋值前
    a.display();
    b.display();
    cout<<"--------------"<<endl;
    //赋值后
    a = b;
    a.display();
    b.display();
    return 0;
}

运行结果:
Class A: m_a=10
Class B: m_a=66, m_b=99
----------------------------
Class A: m_a=66
Class B: m_a=66, m_b=99

本例中 A 是基类, B 是派生类,a、b 分别是它们的对象,由于派生类 B 包含了从基类 A 继承来的成员,因此可以将派生类对象 b 赋值给基类对象 a。通过运行结果也可以发现,赋值后 a 所包含的成员变量的值已经发生了变化。

赋值的本质是将现有的数据写入已分配好的内存中,对象的内存只包含了成员变量,所以对象之间的赋值是成员变量的赋值,成员函数不存在赋值问题。运行结果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有a=b;这样的赋值过程,但是 a.display() 始终调用的都是 A 类的 display() 函数。换句话说,对象之间的赋值不会影响成员函数,也不会影响 this 指针。

将派生类对象赋值给基类对象时,会舍弃派生类新增的成员,也就是“大材小用”,如下图所示:

img

可以发现,即使将派生类对象赋值给基类对象,基类对象也不会包含派生类的成员,所以依然不同通过基类对象来访问派生类的成员。对于上面的例子,a.m_a 是正确的,但 a.m_b 就是错误的,因为 a 不包含成员 m_b。

这种转换关系是不可逆的,只能用派生类对象给基类对象赋值,而不能用基类对象给派生类对象赋值。理由很简单,基类不包含派生类的成员变量,无法对派生类的成员变量赋值。同理,同一基类的不同派生类对象之间也不能赋值。

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赋值的本质入手。赋值实际上是向内存填充数据,当数据较多时很好处理,舍弃即可;本例中将 b 赋值给 a 时(执行a=b;语句),成员 m_b 是多余的,会被直接丢掉,所以不会发生赋值错误。但当数据较少时,问题就很棘手,编译器不知道如何填充剩下的内存;如果本例中有b= a;这样的语句,编译器就不知道该如何给变量 m_b 赋值,所以会发生错误。

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

除了可以将派生类对象赋值给基类对象(对象变量之间的赋值),还可以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对象指针之间的赋值)。我们先来看一个多继承的例子,继承关系为:

img

下面的代码实现了这种继承关系: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基类A
class A{
public:
    A(int a);
public:
    void display();
protected:
    int m_a;
};
A::A(int a): m_a(a){ }
void A::display(){
    cout<<"Class A: m_a="<<m_a<<endl;
}
//中间派生类B
class B: public A{
public:
    B(int a, int b);
public:
    void display();
protected:
    int m_b;
};
B::B(int a, int b): A(a), m_b(b){ }
void B::display(){
    cout<<"Class B: m_a="<<m_a<<", m_b="<<m_b<<endl;
}
//基类C
class C{
public:
    C(int c);
public:
    void display();
protected:
    int m_c;
};
C::C(int c): m_c(c){ }
void C::display(){
    cout<<"Class C: m_c="<<m_c<<endl;
}
//最终派生类D
class D: public B, public C{
public:
    D(int a, int b, int c, int d);
public:
    void display();
private:
    int m_d;
};
D::D(int a, int b, int c, int d): B(a, b), C(c), m_d(d){ }
void D::display(){
    cout<<"Class D: m_a="<<m_a<<", m_b="<<m_b<<", m_c="<<m_c<<", m_d="<<m_d<<endl;
}
int main(){
    A *pa = new A(1);
    B *pb = new B(2, 20);
    C *pc = new C(3);
    D *pd = new D(4, 40, 400, 4000);
    pa = pd;
    pa -> display();
    pb = pd;
    pb -> display();
    pc = pd;
    pc -> display();
    cout<<"-----------------------"<<endl;
    cout<<"pa="<<pa<<endl;
    cout<<"pb="<<pb<<endl;
    cout<<"pc="<<pc<<endl;
    cout<<"pd="<<pd<<endl;
    return 0;
}

运行结果:
Class A: m_a=4
Class B: m_a=4, m_b=40
Class C: m_c=400
-----------------------
pa=0x9b17f8
pb=0x9b17f8
pc=0x9b1800
pd=0x9b17f8

本例中定义了多个对象指针,并尝试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与对象变量之间的赋值不同的是,对象指针之间的赋值并没有拷贝对象的成员,也没有修改对象本身的数据,仅仅是改变了指针的指向。

1) 通过基类指针访问派生类的成员

请读者先关注第 68 行代码,我们将派生类指针 pd 赋值给了基类指针 pa,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出,调用 display() 函数时虽然使用了派生类的成员变量,但是 display() 函数本身却是基类的。也就是说,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时,通过基类指针只能使用派生类的成员变量,但不能使用派生类的成员函数,这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究竟是为什么呢?第 71、74 行代码也是类似的情况。

pa 本来是基类 A 的指针,现在指向了派生类 D 的对象,这使得隐式指针 this 发生了变化,也指向了 D 类的对象,所以最终在 display() 内部使用的是 D 类对象的成员变量,相信这一点不难理解。

编译器虽然通过指针的指向来访问成员变量,但是却不通过指针的指向来访问成员函数:编译器通过指针的类型来访问成员函数。对于 pa,它的类型是 A,不管它指向哪个对象,使用的都是 A 类的成员函数,具体原因已在《C++函数编译原理和成员函数的实现》中做了详细讲解。

概括起来说就是:编译器通过指针来访问成员变量,指针指向哪个对象就使用哪个对象的数据;编译器通过指针的类型来访问成员函数,指针属于哪个类的类型就使用哪个类的函数。

2) 赋值后值不一致的情况

本例中我们将最终派生类的指针 pd 分别赋值给了基类指针 pa、pb、pc,按理说它们的值应该相等,都指向同一块内存,但是运行结果却有力地反驳了这种推论,只有 pa、pb、pd 三个指针的值相等,pc 的值比它们都大。也就是说,执行pc = pd;语句后,pc 和 pd 的值并不相等。

这非常出乎我们的意料,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赋值就是将一个变量的值交给另外一个变量,不会出现不相等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导致了 pc 和 pd 不相等呢?我们将在《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节中解开谜底。

将派生类引用赋值给基类引用

引用在本质上是通过指针的方式实现的,这一点已在《引用在本质上是什么,它和指针到底有什么区别》中进行了讲解,既然基类的指针可以指向派生类的对象,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推断:基类的引用也可以指向派生类的对象,并且它的表现和指针是类似的。

修改上例中 main() 函数内部的代码,用引用取代指针:

int main(){
    D d(4, 40, 400, 4000);
   
    A &ra = d;
    B &rb = d;
    C &rc = d;
   
    ra.display();
    rb.display();
    rc.display();
    return 0;
}

运行结果:
Class A: m_a=4
Class B: m_a=4, m_b=40
Class C: m_c=400

ra、rb、rc 是基类的引用,它们都引用了派生类对象 d,并调用了 display() 函数,从运行结果可以发现,虽然使用了派生类对象的成员变量,但是却没有使用派生类的成员函数,这和指针的表现是一样的。

引用和指针的表现之所以如此类似,是因为引用和指针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引用仅仅是对指针进行了简单封装,读者可以猛击《引用在本质上是什么,它和指针到底有什么区别》一文深入了解。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向上转型后通过基类的对象、指针、引用只能访问从基类继承过去的成员(包括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不能访问派生类新增的成员。

将派生类指针赋值给基类指针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通过上节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发现,将派生类的指针赋值给基类的指针后,它们的值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例如执行pc = pd;语句后,pc 的值为 0x9b1800,pd 的值为 0x9b17f8,它们不相等。

我们通常认为,赋值就是将一个变量的值交给另外一个变量,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赋值以前编译器可能会对现有的值进行处理。例如将 double 类型的值赋给 int 类型的变量,编译器会直接抹掉小数部分,导致赋值运算符两边变量的值不相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double pi = 3.14159;
    int n = pi;
    cout<<pi<<", "<<n<<endl;
    return 0;
}

运行结果:
3.14159, 3

pi 的值是 3.14159,执行int n = pi;后 n 的值变为 3,虽然是赋值,但是 pi 和 n 的值并不相等。

将派生类的指针赋值给基类的指针时也是类似的道理,编译器也可能会在赋值前进行处理。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 D 类对象的内存模型,如下图所示:

img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对象的指针必须要指向对象的起始位置。对于 A 类和 B 类来说,它们的子对象的起始地址和 D 类对象一样,所以将 pd 赋值给 pa、pb 时不需要做任何调整,直接传递现有的值即可;而 C 类子对象距离 D 类对象的开头有一定的偏移,将 pd 赋值给 pc 时要加上这个偏移,这样 pc 才能指向 C 类子对象的起始位置。也就是说,执行pc = pd;语句时编译器对 pd 的值进行了调整,才导致 pc、pd 的值不同。

下面的代码演示了将 pd 赋值给 pc 时编译器的调整过程:

pc = (C*)( (int)pd + sizeof(B) );

如果我们把 B、C 类的继承顺序调整一下,让 C 在 B 前面,如下所示:

class D: public C, public B

那么输出结果就会变为:
pa=0x317fc
pb=0x317fc
pc=0x317f8
pd=0x317f8
相信聪明的你能够自行分析出来。

这篇关于【C++学习笔记】C++继承与派生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