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windows下要查看文件需要进入到相应的盘符,比如C盘,D盘,E盘,然后进去进入文件目录。
Linux里面也一样,也有自己的目录结构,只不过在windows是将分区映射成一个盘符,而Linux是将分区映射成一个目录。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下Linux当中的目录结构。
我们在windows看到的所有的文件都是在同一个分区下的文件,不会存在跨分区的文件,给我们直观的印象就是所有的文件都保存在这个目录下,而这个目录就是分区。这是windows的管理方式
而在Linux里面是不同的,这里有个概念叫挂载点。 Linux下所有的设备和分区都被影射成一个目录,根目录是所有分区的总挂载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下有哪些目录结构:
[root@zmgaosh ~]# ls / bin CloudrResetPwdAgent home lib media proc sbin tmp boot dev HostGuardAgent_Linux64_V1.12.50.rpm.sha256 lib64 mnt root srv usr CloudResetPwdUpdateAgent etc hostguard_setup_config.dat lost+found opt run sys var
根下目录的作用说明:
目录 | 说明 |
---|---|
/ | 根分区是Linux文件系统 的入口,一般只存放目录,不要存放文件,/etc/ /bin都在此分区 |
/bin | 常用的二进制命令目录,一些常见的命令,比如ls,cd,tar ,cat等 |
/boot | 放置Linux启动时用到的一些文件,一般单独分区,大小200M即可 |
/dev | 存放Linux系统下的设备文件,访问这个目录下的文件相当于访问设备 |
/etc | 系统的配置文件存放根目录,重要的目录有/etc/fstab ,/etc/init.d,/etc/sysconfig/修改配置文件记得备份 |
/home | 系统默认的家目录,新增账号时,用户的家目录都存放在此 |
/lib | 系统使用的函数库目录,lib/modules是个比较重要的目录 |
/lsot+fount | 系统产生异常的时候,会将一些遗失的片段放置此目录下 |
/mnt | /media:一般用来临时挂载存储设备的过载目录,比如u盘,cdrom |
/opt | 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我一般习惯放置在/usr/local下 |
/proc | 此目录的数据都存放在内存里,如系统核心,外部设备,网络状态,存放在内存,所以不占用磁盘空间。 cpuinfo ,ioports等 |
/root | 系统管理员的家目录 |
/sys | 系统目录存放硬件相关的文件 |
/run | 运行目录,存放系统运行时候的数据,比如pid文件 |
/srv | 服务目录,主要存我们本地服务相关的文件 |
/sbin | 放置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可执行命令,如fdisk、shutdown、mount 等。与 /bin 不同的是,这几个目录是给系统管理员 root使用的命令,一般用户只能"查看"而不能设置和使用。 |
/tmp | 一般用户或正在执行的程序临时存放文件的目录,任何人都可以访问,重要数据不可放置在此目录下 |
/usr | 存放应用程序和文件,/usr/bin 普通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 /usr/sbin 管理员使用的应用程序 |
/var | 放置系统执行过程中经常变化的文件,如随时更改的日志文件 |
这里提一下文件分类:
文件分类:
注意: 在这里提到的Linux相关的目录,你都没有必要挨个去记住是做啥的,在你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自然就记住了。
学习方法篇:
Linux运维其实是一个重视实践的学科,或者说计算机行业是个重视实践的学科。 其实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分不清每个目录是做什么的,后来通过遇到问题百度,有些目录反复使用,比如/usr/local一直都用来存放软件
做实验的时候/mnt一直用来挂载镜像, 查看cpu,一直查看/proc/cpuinfo。 慢慢的用的次数多了,就知道这个目录是做啥的了。
而且操作系统的目录也好,命令的参数也好,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v 参数,一般都表示详细列出。
这一章学完后,你只要暂时记住这么几个目录就可以了。
目录 | 作用 |
---|---|
/ | 根目录 |
/boot | 系统启动和内核 |
/bin | 系统基本命令目录 |
/lib | 系统库文件 |
/dev | 设备驱动 |
/mnt | 虚拟机实验时候的挂载镜像目录 |
其他的留着以后慢慢再去研究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学习Linux知识体系,你可以看一下我整理的几百个知识点体系的内容
[超全整理】 《Linux运维从入门到精通》系列实战笔记全放送
本文转自 ID: 互联网老辛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极客运维之家》,扫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