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学习子CSDN公众号。
用户的数据一般都存储于数据库,数据库的数据都是落在磁盘上的,磁盘的读写速度可以说是计算机里最慢的硬件了。
当用户的请求,都访问数据库的话,请求数量一上来,数据库就很容易崩溃了,所以为了避免用户直接访问数据库,会用Redis作为缓存层。
因为Redis是内存数据库,我们可以把数据库的数据缓存到Redis里,相当于数据缓存在内存,内存的读写速度比磁盘快好几个数量级,这样大大提高了系统性能。
但是,
引入了缓存层,就会有缓存异常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缓存雪崩、缓存击穿、缓存穿透。
缓存雪崩:大量缓存数据同时过期、或redis故障。
缓存击穿:热点数据缓存过期。
缓存穿透:数据既不在缓存、也不在数据库。
通常我们为了保证缓存中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性,会给Redis里的数据设置过期时间,当缓存数据过期后,用户访问的数据如果不在缓存里,业务系统需要重新生成缓存,因此就会访问数据库,并将数据更新到Redis里,这样后续请求都可以直接命中缓存。
那么,当大量缓存数据在同一时间过期(失效)或者Redis故障宕机时,如果此时有大量的用户请求,都无法在Redis中处理,于是全部请求都直接访问数据库,从而导致数据库的压力骤增,严重的会造成数据库宕机,从而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系统崩溃,这就是缓存雪崩的问题。
可以看到,发生缓存雪崩有问题:
大量数据同时过期;
Redis故障宕机;
不同的诱因,应对的策略也会不同。
针对大量数据同时过期而引发的缓存雪崩问题,常见的应对方法有下面这几种:
均匀设置过期时间;
互斥锁;
双key策略;
后台更新缓存;
如果要给缓存数据设置过期时间,应该避免将大量的数据设置成同一个过期时间。我们可以在对缓存数据设置过期时间时,给这些数据的过期时间加上一个随机数,这样就保证数据不会在同一时间过期。
当业务线程在处理用户请求时,如果发现访问的数据不在Redis里,就加个互斥锁,保证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请求来构建缓存(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再将数据更新到Redis里),当缓存构建完成后,再释放锁。未能获取互斥锁的请求,要么等待锁释放后重新读取缓存,要么就返回空值或者默认值。
实现互斥锁的时候,最好设置超时时间,不然第一个请求拿到了锁,然后这个请求发生了某种意外而一直阻塞,一直不释放锁,这时其他请求也一直拿不到锁,整个系统就会出现无响应的现象。
我们对缓存数据可以使用两个key,一个是主key,会设置过期时间,一个是备key,不会设置过期,他们只是key不一样,但value值是一样的,相当于给缓存数据做了个副本。当业务线程访问不到主key的缓存数据时,就直接返回备key的缓存数据,然后在更新缓存的时候,同时更新主key和备key的数据。
业务线程不再负责更新缓存,缓存也不设置有效期,而是让缓存“永久有效”,并将更新缓存的工作交由后台线程定时更新。
事实上,缓存数据不设置有效期,并不是意味着数据一直能在内存里,因为当系统内存紧张的时候,有些缓存数据会被“淘汰”,而在缓存被“淘汰”到下一次后台定时更新缓存的这段时间内,业务线程读取缓存失败就返回空值,业务的视角就以为是数据丢失了。
解决上面的问题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后台线程不仅负责定时更新缓存,而且也负责频繁地检测缓存是否有效,检测到缓存失效了,原因可能是系统紧张而被淘汰的,于是就马上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并更新到缓存。
这种方式的检测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太长也导致用户获取的数据是一个空值而不是真正的数据,所以检测的间隔最好是毫秒级的,但是总归是有个间隔时间,用户体验一般。
第二种方式,在业务线程发现缓存数据失效后(缓存数据被淘汰),通过消息队列发送一条消息通知后台线程更新缓存, 后台线程收到消息后,在更新缓存前可以判断缓存是否存在,存在就不执行更新缓存操作;不存在就读取数据库数据,并且将数据加载到缓存。这种方式相比第一种方式的更新会更及时,用户体验也更好。
针对Redis故障宕机而引发的缓存雪崩问题,常见的对应方法有下面这几种:
服务熔断或请求限流机制;
构建Redis缓存高可靠集群;
因为Redis故障宕机而导致缓存雪崩问题时,我们可以启动服务熔断机制,暂停业务应用对缓存服务的访问,直接返回错误,不用再继续访问数据库,从而降低对数据库的访问压力,保证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然后等到Redis恢复正常后,再允许业务应用访问缓存服务。
服务熔断机制是保护数据库的正常运行,但是暂停了业务应用访问缓存系统,全部业务都无法正常工作。
为了减少对业务的影响,我们可以启用请求限流机制,只将少部分请求发送到数据库进行处理,再多的请求就在入口直接拒绝服务,等到Redis恢复正常并把缓存预热完后,再解除请求限流的机制。
服务熔断或请求限流机制是缓存雪崩发生后的应对方案,我们最好通过主从节点的方式构建Redis缓存高可靠集群。
如果Redis缓存的主节点故障宕机,从节点可以切换成为主节点,继续提供缓存服务,避免了由于Redis故障宕机而导致的缓存雪崩问题。
我们的业务通常会有几个数据会被频繁地访问,比如秒杀活动,这类被频繁地访问的数据被称为热点数据。
如果缓存中的某个热点数据过期了,此时大量的请求访问了该热点数据,就无法从缓存中读取,直接访问数据库,数据库很容易就被高并发的请求冲垮,这就是缓存击穿的问题。
可以发现缓存击穿跟缓存雪崩很相似,可以认为缓存击穿是缓存雪崩的一个子集。
应对缓存击穿可以采取前面说到的两种方案:
互斥锁,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业务线程更新缓存,未能换取互斥锁的请求,要么等待锁释放后重新读取缓存,要么就返回空值或者默认值。
不给热点数据设置过期时间,由后台异步更新缓存,或者在热点数据准备要过期前,提前通知后台线程更新缓存以及重新设置过期时间;
当发生缓存雪崩或击穿时,数据库中还是保存了应用要访问的数据,一旦恢复相对应的数据,就可以减轻数据库的压力,而缓存穿透就不一样了。
当用户访问的数据,即不在缓存中,也不在数据库中,导致请求在访问缓存时,发现缓存缺失,再去访问数据库时,发现数据库中也没有要访问的数据,没办法构建缓存数据,来服务后续的请求。那么当有大量这样的请求到来时,数据库的压力骤增,这就是缓存穿透的问题。
缓存穿透的发生一般有这两种情况:
业务误操作,缓存中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都被误删除了,所以导致缓存和数据库中都没有数据;
黑客恶意攻击,故意大量访问某些读取不存在数据的业务;
应对缓存穿透的方案,常见的方案有三种。
第一种方案,非法请求的限制;
第二种方案,缓存空值或者默认值;
第三种方案,使用布隆过滤器快速判断数据是否存在,避免通过查询数据库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
当有大量恶意请求访问不存在的数据的时候,也会发生缓存穿透,因此在API入口处我们要判断请求参数是否合理,请求参数是否含有非法值、请求字段是否存在,如果判断出是恶意请求就直接返回错误,避免进一步访问缓存和数据库。
当我们线上业务发现缓存穿透现象时,可以针对查询的数据,在缓存中设置一个空值或者默认值,这样后续请求就可以从缓存中读取到空值或者默认值,返回给应用,而不是继续查询数据库。
我们可以在写入数据库数据时,使用布隆过滤器做个标记,然后在用户请求到来时,业务线程确认缓存失效后,可以通过查询布隆过滤器快速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就不用通过查询数据库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
即使发生了缓存穿透,大量请求只会查询Redis和布隆过滤器,而不会查询数据库,保证了数据库能正常运行,Redis自身也是支持布隆过滤器的。
那么问题来了,布隆过滤器是如何工作的呢?
布隆过滤器由【初始位都是0的位图数组】和【N个哈希函数】两部分组成。当我们在写入数据库数据时,在布隆过滤器里做个标记,这样下次查询数据是否在数据库时,只需要查询布隆过滤器,如果查询到数据没有被标记,说明不在数据库中。
布隆过滤器会通过3个操作完成标记:
第一步,使用N个哈希函数分别对数据做哈希计算,得到N个哈希值;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N个哈希值对位图数组的长度取模,得到每个哈希值在位图数组的对应位置。
第三步,将每个哈希值在位图数组的对应位置的值设置为1;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位图数组长度为8,哈希函数3个的布隆过滤器。
在数据库写入数据x后,把数据x标记在布隆过滤器时,数据x会被3个哈希函数分别计算出3个哈希值,然后在对这3个哈希值对8取模,假设取模结果为1、4、6,然后把位图数组的第1、4、6位置的值设置为1。当应用要查询数据x是否在数据库时,通过布隆过滤器只要查到位图数组的第1、4、6位置的值是否全为1,只要有一个为0,就认为数据x不在数据库中。
布隆过滤器由于是基于哈希函数实现查找的,搞笑查找的同时存在哈希冲突的可能性,比如数据x和数据y可能都落在第1、4、6位置,而事实上,可能数据库中并不存在数据y,存在误判的情况。
所以,布隆过滤器说数据存在,并不一定证明数据库存在这个数据,但是查询到数据不存在,数据库中一定就不存在这个数据。
缓存异常会面临的三个问题:缓存雪崩、击穿和穿透。
其中,缓存雪崩和缓存击穿主要原因是数据不在缓存中,而导致大量请求访问了数据库,数据库压力骤增,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系统崩溃。不过,一旦数据被重新加载到缓存,应用又可以从缓存快速读取数据,不再继续访问数据库,数据库的压力也会瞬间降下来。因此,缓存雪崩和缓存击穿应对的方案比较类似。
而缓存穿透主要原因是数据既不在缓存也不在数据库中。因此缓存穿透与缓存雪崩、击穿应对的方案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