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
2.数据库(Database)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4.数据库系统(DBS)
1.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的定义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种类
文字、图形、图象、声音
数据的特点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2. 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
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数据库的特征
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 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冗余度较小 、数据独立性较高 、易扩展
3. 什么是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DBMS的用途
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操纵功能:提供数据操纵语言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什么是数据库系统
4.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什么是数据管理
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
索和维护
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之前)
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中)
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现在)
5.数据库人工管理阶段
数据的管理者:用户(程序员),数据不
保存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程序
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冗余度极大
数据的独立性:不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
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6.数据库文件系统阶段特点
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存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数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
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7.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的整体结构化
数据的高共享性
数据的独立性高
DBMS对数据的控制能力强
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的完整性
并发控制
数据库的恢复
7.1数据的整体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
整体结构化
不再仅仅针对某一个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
不仅数据内部结构化,整体是结构化的,数据之间具有联系
数据记录可以变长
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数据的用数据模型描述,无需应用程序定义
数据库阶段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
数据面向整个系统,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共享使用。
数据共享的好处
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
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
使系统易于扩充
7.2数据独立性高
7.2.1 物理独立性
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是相互独立的。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7.2.2 逻辑独立性
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数据独立性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
8. DBMS对数据的控制功能 数据的安全性(Security)保护
使每个用户只能按指定方式使用和处理指定数据,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
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检查
将数据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或保证数据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9.DBMS对数据的控制功能
并发(Concurrency)控制
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数据库恢复(Recovery) 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10.数据库概念小结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大量的共享的数据集合。
可以供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和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并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时进行并发控制,在发生故障后对数据库进行恢复。
二、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分为两类(两个不同的层次)
(1) 概念模型 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用于数据库设计。
(2) 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对象关系数据模型、半结构化数据模型等。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DBMS实现。 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在磁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
2.客观对象的抽象过程—两步抽象
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概念模型;
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
把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
型。
将信息世界转换为机器世界
3.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的用途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
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是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
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对概念模型的基本要求
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
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
概念模型是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
(1)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2)属性(Attribute)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3)码(Key)
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4)实体型(Entity Type)
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
实体型
(5)实体集(Entity Set)
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6)联系(Relationship)
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型)内部的联系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
实体内部的联系通常是指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等多种类型
3.1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
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E-R方法也称为E-R模型
3.2数据结构
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
描述的内容
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为层次模型
3. 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这个结点称为根结点
4. 根以外的其它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
层次模型中的几个术语
根结点,双亲结点,兄弟结点,叶结点
4.1层次模型的特点:
结点的双亲是唯一的
只能直接处理一对多的实体联系
每个记录类型可以定义一个排序字段,也称为码字段
任何记录值只有按其路径查看时,才能显出它的全部意义
没有一个子女记录值能够脱离双亲记录值而独立存在
4.2网状模型
网状数据库系统采用网状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
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
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双亲;
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表示方法(与层次数据模型相同)
实体型:用记录类型描述
每个结点表示一个记录类型(实体)
属性:用字段描述
每个记录类型可包含若干个字段
联系:用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记录类型(实体)之
间的一对多的父子联系
4.3网状模型与层次模型的区别
网状模型允许多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
网状模型允许结点有多个双亲结点
网状模型允许两个结点之间有多种联系(复合联系)
网状模型可以更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
层次模型实际上是网状模型的一个特例
4.4网状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能够更为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如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双亲
具有良好的性能,存取效率较高
缺点
结构比较复杂,而且随着应用环境的扩大,数据库的结构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利于最终用户掌握
DDL、DML语言复杂,用户不容易使用
记录之间联系是通过存取路径实现的,用户必须了解系统结构的细节
5.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续)
关系(Relation)
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元组(Tuple)
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属性(Attribute)
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一个名称即属性名
主码(Key)也称码键
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域(Domain) 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属性的取值
范围来自某个域。 分量
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关系模式
对关系的描述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名,年级)
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满足一定的规范条件最基本的规范条件: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的数据项, 不允许表中还有表。
6.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实体完整性
参照完整性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7.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7.1.1 模式(Schema)
7.1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1) 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2)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3)模式的地位: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
4) 与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和硬件环境无关
5) 与具体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无关
7.1.2模式的定义
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项的名字、类型、取值范围等) 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
7.2外模式(External Schema)
7.2.1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使用的局 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的地位:介于模式与应用之间
模式与外模式的关系:一对多
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用户的应用需求、看待数据的方式、对数据保密的要求
对模式中同一数据,在外模式中的结构、类型、长度、保密级别等都可以不同
外模式与应用的关系:一对多
同一外模式也可以为某一用户的多个应用系统所使用
但一个应用程序只能使用一个外模式
7.2.2外模式的用途
保证数据库安全性的一个有力措施
每个用户只能看见和访问所对应的外模式中的数据
7.3内模式(Internal Schema)
7.3.1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 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记录的存储方式(例如,顺序存储,按照B树结构存储, 按hash方法存储等)
索引的组织方式
数据是否压缩存储
数据是否加密
数据存储记录结构的规定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8.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
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
二级映象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
层次的联系和转换
外模式/模式映像
模式/内模式映像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