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陆陆续续收到不少小伙伴的报喜,说考研上岸了,不久就能拿到心心念念的硕士录取通知书了。
有说要提前去实验室报到的,也有很多来交流关于读研生活与体验的,当然也有不少小伙伴道出了一些担忧与迷惘。
其实每次看到这类喜讯,我都是十分开心的,仿佛自己也回到了8年前那个拿到硕士录取通知书的下午。
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和学习模式,和本科阶段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很多人刚上来可能并不太适应。所以本篇文章,趁着周末的功夫准备来聊一聊,研究生阶段读研心态的调整问题,以及作为一个学生该如何与自己的导师和睦相处,从而平稳地度过研究生生涯。
还是那句话:好事多磨,稳字当先。
聊聊这些,一来是因为现在研究生新生也快开学了,说不定你也在经历内心上的焦灼与期待;另外一个呢,谈谈这些,给那些打算考研,或者正在考研的小伙伴们一些参考,因为这也是将来可能要面临的东西。
本文 GitHub https://github.com/rd2coding/Road2Coding 已经收录,里面有我整理的6大编程方向(岗位)的自学路线+知识点大梳理、面试考点、我的简历、几本硬核pdf笔记,以及我的程序员人生。
首先来聊一聊关于读研的一些总体真实感受。
其实之前也有聊过自己的硕士研究生读书经历。在华科读研的三年,凝结成的两个词语那就是:孤独和压力,的确有点累了。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我倍感收获的三年,我至今还是非常感激我的这段求学经历,以及它带给我的各种机会和遇见。
其实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研究生,一个平凡的求学者,很多事情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但我做为过来人,如何与导师和谐相处,我倒是有些心得可以聊一聊,诸君且听且感。
导师这个角色,英文其实描述得非常准确:Supervisor,翻译过来应该是你的指导者,指引者,或者说监督者。但是有些研究生会称自己的导师,叫“老板”,或者叫“Boss”,其实我个人是不太认同这种叫法的,也没有这么叫过。
就以我在华科读研的三年为例,如果仅仅从我个人体验来说,站在导师的角度(最起码我的导师是这样),一旦你入学之后,其实他真的不太会关注说你这个人出身怎么样,或者说以前的能力和技术到底如何,他甚至都不一定太记得你是从哪里考上来的。
总是听到很多刚上岸的小伙伴好像既期待又担心,怕自己Hold不住读研阶段的学习和工作,而不受导师待见。
这么说吧,其实多数时候是我们自己过虑了。从通常情况来看,刚入学大家其实都大差不差。你想想看嘛,能通过一关关笔试和复试,最终入选而考上来的,学习能力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大家在这方面绝对没必要过于担忧。能考上来就能胜任读研工作,首先心理上必须得有信心能Hold得住,后续无非就是时间和付出的问题。
但时间稍微长一点你就会发现,其实导师对那些态度积极端正一点,做事勤勉一点,有规矩有责任感的同学还是要更青睐一些。毕竟导师不是仅仅负责一个学生,而是关联着一个团队,所以我的第一点建议就是:态度端正一点、做事勤勉一点。
第二点建议是:学会沟通,而且要学会做有效率的沟通
有问题?有想法?有困扰?没关系,可以说这是读研过程中的常态。
咱们都是成年人了,有想法还是得积极勇敢地表达出来,我相信只要你愿意表达,导师肯定是会倾听的。只不过这时候,我们需要注意问题表达的场合、方式、方法、以及效率问题。
其实这东西就跟大家平时有问题要请教别人一样,不要什么问题,上来连思考都不思考就一股脑儿抛给别人,这样别人也没办法帮你解决,毕竟别人并不清楚你问题的真正痛点所在。
同理,和导师交流也是,一定要把你疑问的最痛点给梳理出来,一条条列出来,比如:
这样导师才好有针对性地帮你解决,或者说调动他的资源来帮你解决。
不管是心态上的还是学术上的问题,其实都可以找一些恰当的时机场景和老师谈。学术上的问题其实是最好解决的,即使导师搞不定,他资源那么多,这一定不是个问题;而心态上的问题就更要找时机敢于去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憋着容易把自己憋坏。
第三点建议是:不能纯靠指望导师,依赖导师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模式和本科阶段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培养要求要高很多,对于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以及独立性要求都高很多。很多刚考上来的小伙伴一时间都不太适应,毕竟一下子角色转变得太快。
记得刚读研的我,那会儿也是天天被按在地上摩擦,常常应接不暇,顾此失彼。不过每次都会在内心里对自己说:要不再坚持一会儿试试看?
不少小伙伴在读研阶段总感觉好像得不到导师的重视,貌似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失落感。实话说,这也是我当初所经历过的迷惘。
要知道导师其实还挺忙的,凡事还是得靠自己,这个问题我们得转换一下心态来看待。
记得有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刻,好像是一个改论文的机会。在导师办公室,我当时在跟自己的导师聊天时,他其实也抱怨过,我记得他当时是这样说的:
“我其实真挺羡慕你们这些个读书的学生,还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来看文献、写代码。我作为一个导师,现在时间经常被打得稀碎。一会要去开会,一会要去做评审,一会要去给留学生上课,一会又要去开会审稿。他自己说有时候看到了一篇好文章,但是连专心研究一篇文献的时间都近乎没有了”。
这些话的确是我亲耳听到的。
我个人觉得,一个导师如果能做到能倾听学生的困难和痛点(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并积极地提供帮助以协助解决,我觉得这个导师已然非常称职,算是一个好老师了。他所做的往往就是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和实验室的平台及资源。
所以就算导师是科学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指望他时刻在身边教你某项具体技能的操作性可能不大,这个心理建设要提前做好,凡事还是得靠自己。
第四点建议就是:做事要闭环,有始便有终
这个原则其实在后来的职场工作中也是具有普适性的。
做一件事尽量得让它有结果,或者有个说法,不管这个结果是正向的,还是异向的。
上面说过,就以读研期间最常见的研究工作汇报为例来说:你原本想做一件什么事情、基于什么背景和框架、目前做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期望有什么结果、后续的修正方案是什么...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闭环思维。
事事有交代,行动有结果,这既是一种闭环能力,也是一种靠谱的表现。
第五点建议是:控制情绪
不敢遇到什么样的场面和境遇,时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十分关键。尤其与导师相处和交流,硬顶硬刚没有什么好处,学会适当地谦虚和低头。遇事也冷静一些,这不光是读研,社会上不也如是嘛?
所以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这就是一个老学长周末想聊一聊的东西,希望对正处于读研过程中的你,或即将踏入过程中的你有帮助。
最近花了大把力气,把自用的编程学习资源做了个大整理。
都是纯肝货,目录如下,有需要的可以自取。
该内容 GitHub https://github.com/rd2coding/Road2Coding 已经收录,里面还有我整理的6大编程方向的自学路线+知识点大梳理、我的简历、面试考点、几本硬核pdf笔记,以及我的程序员人生,欢迎star。
整理不易,白瞟不好,记得三连支持一波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