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信息时代
1)
有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读好书一定大有裨益的。
类似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传统文化,或“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或“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样的西方文化,几乎是大多数人从小接受教育中被灌输的基本认知。
2)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类知识层出不穷,知识的爆炸,既是知识的饕餮盛宴,也是一个矛盾的纠结体。无论是你身在何处,只要认真观察,总会感觉到无穷知识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当今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失控的时代,相比于一百年或者甚至五十年前,今天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发展水平。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每隔十年都感觉会面临着不同的知识大爆炸,看似仅仅只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技术应用在驱动着我们的生活,其实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所接触到知识的方方面面。
3)
如今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体或某个群体所能控制的范围,即便是再强大的组织机构,也许能控制出版,也许能控制媒介,却可能根本没办法控制知识的传播。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传播方式又带来了一些革新,信息流/电子读物/自媒体/付费知识学习平台/电子书等传播方式发展得是如此迅速,更算得上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在消费着我们的剩余时间。
许多依托新传播方式发展起来的商家都在不断的探索知识传播链路之上可能存在的利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试图在这份生意上作出一些名堂来。
许多不断兴起的业态,看似是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快更直接/便捷的获得知识,或许其实是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
4)
身处这样的知识大爆炸的漩涡之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每个人或许有着不同的体会。于我个人而言,有时会令我乐在其中,有时也令我深感压力山大。
诚然,知识的欲望看似无穷无尽,我们不断的学习更多的知识,看似在探索自身知识的边界,其实却或许永远只能使自身维持一个恒定的信息茧房。
无论知识爆发得多么彻底,其实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我们所能接触到知识,其实总是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来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斯坦斯2006年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她指出:在信息传播中,由于群体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人们总是只能观察到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使自身困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
5)
不仅仅只是信息茧房,事实上互联网上的知识刷新得非常快,又像身处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许多意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不断重复,使人们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观点就是事实的全部,这种被称为“回声室效应”的现象也正是身处信息爆炸漩涡之中的我们的真实写照。
互联网上的知识刷新的速度,又如互联网上的网购活动一般,各种商品玲琅满目,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每天都会有新的折扣或活动,每个商品都恨不能成为快速消费品,尽早占领人们的生活。
知识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快速消费品,它们更新的如此飞快,却也流失得如此飞快。
6)
虽然互联网的知识传播降低了大家学习的门槛,只需一台电脑或手机,我们就能获得海量的知识,但门槛的降低却未见得总是好事。
我们总能看到了一些新的观点或知识,它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范围,于是我们轻易的就获得了它,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体会到新知识的快感。但往往还没来得及消化完,却有可能马上被另外一种知识所诱惑。
最终我们的学习生活可能就会成为这样的不停循环,就像《小王子》故事中提到的酒鬼,陷入了成瘾者的状态,每天忙碌的“学习”新的知识,却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忘却。
或许,我们都成为了收藏家,每日徜徉其间,存下海量互联网新知识,却鲜有时间翻阅,任由其发展积累腐朽,然后被新知识替换。
7)
有时与其每日苦苦挣扎其间,倒不如回归传统,选择读一本好书。
油墨清香间,神经元细胞不断碰撞激发火花,知识在脑海中静静的生长,一点点徐徐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血肉。
有时知识不需要那么多,一点一滴浇灌,方能长成大树,长成森林。
作者:溪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