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博文是学校尚硅谷Redis课程所做,在此非常感谢!!!
NoSQL(表示not only SQL),及"不仅仅是SQL",泛指非关系型的数据库。NoSQL不依赖业务逻辑方式存储,而以简单的key-value模式存储。因此大大的增加了数据库的扩展能力;
适用的场景?
不适用的场景?
概述:
key-value
存储系统;push/pop
、add/remove
及取交集并集和差集及更丰富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都是原子性的;Memcached
一样,为了保证效率,数据都是缓存在内存中的;master-slave(主从)
同步;应用场景
步骤一、安装其他依赖:
安装C语言的编译环境:
yum install centos-release-scl scl-utils-build yum install -y devtoolset-8-toolchain scl enable devtoolset-8 bash
安装gcc
yum install gcc
解压redis的安装包
tar -xzvf redis-6.2.1.tar.gz
进入解压后的目录
cd redis-6.2.1/
在该目录下进行编译
make make install
需要注意,安装完成后,会在/user/local/bin/
目录下存在redis的安装文件,如下介绍所示:
/user/local/bin/目录下
*前台启动(不推荐):*前台启动后,命令窗口不能关闭,否则服务器停止
redis-server
后台启动(推荐):
redis.conf
文件,到其他目录:cp redis.conf /usr/local/redis-6.2.1/my_back/redis.backup.conf
;redis.conf
文件的后台启动设置daemonize no
改成daemonize yes
,表示让服务在后台启动;/usr/local/bin
目录,使用redis-server /usr/local/redis-6.2.1/redis.conf # 即配置文件的路径
ps -ef | grep redis
/usr/local/bin/
目录下的redis-cli
命令连接redis,即通过命令redis-cli
采用客户端连接redis;exit
即可;shutdown
命令即可redis-cli shutdown
命令即可;redis-cli -p 6379 shutdown
ps -ef | grep redis
kill -9 redis服务的进程号
默认16个数据库,类似数组下标从0开始,初始默认使用0号库 使用命令 select 来切换数据库。如: select 8 统一密码管理,所有库同样密码。 dbsize查看当前数据库的key的数量 flushdb清空当前库 flushall通杀全部库;
常用命令
nil
incrby / decrby <key><步长>将 key 中储存的数字值增减。自定义步长。
;注意:上述的两个命令(incr、decr)和本条的例子是具有原子性的;原子性:有一个失败则都失败
原子性,有一个失败则都失败
);数据结构
String的数据结构为简单动态字符串(Simple Dynamic String,缩写SDS)。是可以修改的字符串,内部结构实现上类似于Java的ArrayList,采用预分配冗余空间的方式来减少内存的频繁分配;如图中所示,内部为当前字符串实际分配的空间capacity一般要高于实际字符串长度len。当字符串长度小于1M时,扩容都是加倍现有的空间,如果超过1M,扩容时一次只会多扩1M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字符串最大长度为512M。
单键多值
Redis 列表是简单的字符串列表,按照插入顺序排序。你可以添加一个元素到列表的头部(左边)或者尾部(右边);
它的底层实际是个双向链表,对两端的操作性能很高,通过索引下标的操作中间的节点性能会较差;
常用命令
lpush/rpush key1 value1 key2 value2 key3 value3 … 从左边/右边插入一个或多个值;
lpop/rpop key 从左边/右边吐出一个值。值在键在,值光键亡(值完了后键会自动销毁)。
rpoplpush key1 key2 表示从key1列表右边吐出一个值,插到key2列表左边;
lrange key start stop 按照索引下标获得元素(从左到右);
lindex key index 按照key列表的索引下标获得元素(从左到右);
llen key 获取key列表的长度;
linsert key before/after value newvalue 表示在value 前面/后面 插入newvalue插入值;
lrem key n value 从左边删除n个为value的元素(从左到右);
lset key index value 将列表key下标为index的值换为value;
数据结构
List的数据结构为快速链表quickList;首先在列表元素较少的情况下会使用一块连续的内存存储,这个结构是ziplist,也即是压缩列表。它将所有的元素紧挨着一起存储,分配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
当数据量比较多的时候才会改成quicklist。因为普通的链表需要的附加指针空间太大,会比较浪费空间。比如如上列表里存的只是int类型的数据,结构上还需要两个额外的指针prev和next。
Redis将链表和ziplist结合起来组成了quicklist。也就是将多个ziplist使用双向指针串起来使用。这样既满足了快速的插入删除性能,又不会出现太大的空间冗余。
Redis set对外提供的功能与list类似是一个列表的功能,特殊之处在于set是可以自动排重的,当你需要存储一个列表数据,又不希望出现重复数据时,set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并且set提供了判断某个成员是否在一个set集合内的重要接口,这个也是list所不能提供的。
Redis的Set是string类型的无序集合。它底层其实是一个value为null的hash表,所以添加,删除,查找的复杂度都是O(1)。
一个算法,随着数据的增加,执行时间的长短,如果是O(1),数据增加,查找数据的时间不变
常用命令
数据结构
Set数据结构是dict字典,字典是用哈希表实现的;Java中HashSet的内部实现使用的是HashMap,只不过所有的value都指向同一个对象。Redis的set结构也是一样,它的内部也使用hash结构,所有的value都指向同一个内部值。
常用命令
数据结构
Hash类型对应的数据结构是两种:ziplist(压缩列表),hashtable(哈希表)。当field-value长度较短且个数较少时,使用ziplist,否则使用hashtable;
常用命令
数据结构
SortedSet(zset)是Redis提供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数据结构,一方面它等价于Java的数据结构Map<String, Double>,可以给每一个元素value赋予一个权重score,另一方面它又类似于TreeSet,内部的元素会按照权重score进行排序,可以得到每个元素的名次,还可以通过score的范围来获取元素的列表;zset底层使用了两个数据结构,如下:
跳跃表(跳表)
有序集合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例如根据成绩对学生排名,根据得分对玩家排名等。对于有序集合的底层实现,可以用数组、平衡树、链表等。数组不便元素的插入、删除;平衡树或红黑树虽然效率高但结构复杂;链表查询需要遍历所有效率低。Redis采用的是跳跃表。跳跃表效率堪比红黑树,实现远比红黑树简单;
*如下实例:*对比有序链表和跳跃表,从链表中查询出51:
有序链表查询:要查找值为51的元素,需要从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查找、比较才能找到。共需要6次比较。
跳跃表查询:从第2层开始,1节点比51节点小,向后比较。21节点比51节点小,继续向后比较,后面就是NULL了,所以从21节点向下到第1层
在第1层,41节点比51节点小,继续向后,61节点比51节点大,所以从41向下
在第0层,51节点为要查找的节点,节点被找到,共查找4次。
从此可以看出跳跃表比有序链表效率要高
什么是发布和订阅?
Redis 发布订阅 (pub/sub) 是一种消息通信模式:发送者 (pub) 发送消息,订阅者 (sub) 接收消息;
客户端可以订阅频道如下图:
当给这个频道发布消息后,消息就会发送给订阅的客户端
实例
打开一个客户端订阅频道名为channel1的频道,使用命令subscribe channel1
打开另一个客户端,给channel1的频道发送消息hello
,使用命令publish channel1 hello
打开第一个客户端可以看到发送的消息
注意:发布的消息没有持久化,如果在订阅的客户端收不到hello,只能收到订阅后发布的消息;
现代计算机用二进制(位) 作为信息的基础单位, 1个字节等于8位, 例如“abc”字符串是由3个字节组成, 但实际在计算机存储时将其用二进制表示, “abc”分别对应的ASCII码分别是97、 98、 99, 对应的二进制分别是01100001、 01100010和01100011,如下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2UtYGokF-1621343299030)(redis学习笔记.assets/image-20210425230806885.png)]
合理地使用操作位能够有效地提高内存使用率和开发效率,Redis提供了Bitmaps这个“数据类型”可以实现对位的操作:
Bitmaps本身不是一种数据类型, 实际上它就是字符串(key-value) , 但是它可以对字符串的位进行操作;
Bitmaps单独提供了一套命令, 所以在Redis中使用Bitmaps和使用字符串的方法不太相同。 可以把Bitmaps想象成一个以位为单位的数组, 数组的每个单元只能存储0和1, 数组的下标在Bitmaps中叫做偏移量;
常用命令
setbit key offset value 设置Bitmaps(key对应)的某个偏移量(offset对应,offset偏移量从0开始)的值(value对应,注意该值只能是0或1);
getbit key offset 获取Bitmaps(key对应)中某个偏移量(offset对应,offset的值从0开始算)的值;
bitcount key [start end] 统计字符串从start字节到end字节比特值为1的数量;
bittop and(or/not/xor) destkey [key…] bitop是一个复合操作, 它可以做多个Bitmaps的and(交集) 、 or(并集) 、 not(非) 、 xor(异或) 操作并将结果保存在destkey中;
在工作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统计相关的功能需求,比如统计网站PV(PageView页面访问量),可以使用Redis的incr、incrby轻松实现;但像UV(UniqueVisitor,独立访客)、独立IP数、搜索记录数等需要去重和计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种求集合中不重复元素个数的问题称为基数问题。解决基数问题有很多种方案:
以上的方案结果精确,但随着数据不断增加,导致占用空间越来越大,对于非常大的数据集是不切实际的;能否能够降低一定的精度来平衡存储空间?Redis推出了HyperLogLog;
Redis HyperLogLog 是用来做基数统计的算法,HyperLogLog 的优点是,在输入元素的数量或者体积非常非常大时,计算基数所需的空间总是固定的、并且是很小的;在 Redis 里面,每个 HyperLogLog 键只需要花费 12 KB 内存,就可以计算接近 2^64 个不同元素的基数。这和计算基数时,元素越多耗费内存就越多的集合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因为 HyperLogLog 只会根据输入元素来计算基数,而不会储存输入元素本身,所以 HyperLogLog 不能像集合那样,返回输入的各个元素;
什么是基数?
比如数据集 {1, 3, 5, 7, 5, 7, 8, 9}, 那么这个数据集的基数集为 {1, 3, 5 ,7, 8, 9}, 基数(不重复元素)为6。 基数估计就是在误差可接受的范围内,快速计算基数;
常用命令
pfadd key element element 添加指定元素到 HyperLogLog 中;
pfcount key [key …] 计算HLL的近似基数,可以计算多个HLL,比如用HLL存储每天的UV,计算一周的UV可以使用7天的UV合并计算即可;
pfmerge destkey sourcekey [sourcekey …] 将一个或多个HLL合并后的结果存储在另一个HLL中,比如每月活跃用户可以使用每天的活跃用户来合并计算可得;
Redis 3.2 中增加了对GEO类型的支持。GEO,Geographic,地理信息的缩写。该类型,就是元素的2维坐标,在地图上就是经纬度。redis基于该类型,提供了经纬度设置,查询,范围查询,距离查询,经纬度Hash等常见操作;
常用命令
gadd key longitude latitude member [longitude latitude member…] 添加地理位置(经度,纬度,名称);
实例
需要注意:
geopos key member [member …] 获得指定地区的坐标值;
geodist key member1 member2 [m|km|ft|mi ] 获取两个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
实例:获取两个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
注意:
georadius key longitude latitude radius m|km|ft|mi 以给定的经纬度为中心,找出某一半径内的元素;
实例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 顾名思义,就是很悲观,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会修改,所以每次在拿数据的时候都会上锁,这样别人想拿这个数据就会block直到它拿到锁。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里边就用到了很多这种锁机制,比如行锁,表锁等,读锁,写锁等,都是在做操作之前先上锁;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 顾名思义,就是很乐观,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不会修改,所以不会上锁,但是在更新的时候会判断一下在此期间别人有没有去更新这个数据,可以使用版本号等机制。乐观锁适用于多读的应用类型,这样可以提高吞吐量。Redis就是利用这种check-and-set机制实现事务的;
watch key [key2 key3 …]
在执行multi之前,先执行watch key1 [key2 key3 …],可以监视一个(或多个) key ,如果在事务执行之前这个(或这些) key 被其他命令所改动,那么事务将被打断;如下所示,开启两个客户端窗口,并且这两个窗口都使用watch监视一个key:
步骤一、在窗口内设置一个key,并使用watch进行监视,如下:
步骤二、新增一个窗口,对上一步设置的key也使用watch进行监视,并开启multi使用事务,如下:
步骤三、对第一个窗口使用multi,通过事务对监视的key进行修改,如下:
步骤四、再切换到第二个窗口,再次通过事务对监视的key进行修改,会发现由于key的值已经改变(版本号发生改变),此时不会修改成功,如下:
unwatch
取消 WATCH 命令对所有 key 的监视;如果在执行 WATCH 命令之后,EXEC 命令或DISCARD 命令先被执行了的话,那么就不需要再执行UNWATCH 了;
是什么?
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 也就是行话讲的Snapshot快照,它恢复时是将快照文件直接读到内存里;
备份是如何执行的?
Redis会单独创建(fork)一个子进程来进行持久化,会先将数据写入到 一个临时文件中,待持久化过程都结束了,再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上次持久化好的文件。 整个过程中,主进程是不进行任何IO操作的,这就确保了极高的性能 如果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的恢复,且对于数据恢复的完整性不是非常敏感,那RDB方式要比AOF方式更加的高效。RDB的缺点是最后一次持久化后的数据可能丢失;
RDB持久化流程?
持久化到何处?
rdb文件的保存路径,也可以修改。默认为Redis启动时命令行所在的目录下,如下图:
在redis.conf中配置文件名称,默认为dump.rdb,如下图:
Fork
Fork的作用是复制一个与当前进程一样的进程。新进程的所有数据(变量、环境变量、程序计数器等) 数值都和原进程一致,但是是一个全新的进程,并作为原进程的子进程;
在Linux程序中,fork()会产生一个和父进程完全相同的子进程,但子进程在此后多会exec系统调用,出于效率考虑,Linux中引入了“写时复制技术”;
一般情况父进程和子进程会共用同一段物理内存,只有进程空间的各段的内容要发生变化时,才会将父进程的内容复制一份给子进程
多长时间备份一次(如何触发RDB快照,保持策略)?
可以通过配置文件修改,如下图:
上图表示:3600秒(1小时)内,至少有一个key被改变,则持久化;30秒内,至少有10个key被改变,则持久化;60秒内,至少有10000个key被改变,则持久化;
实例
如果配置文件设置了30秒内有10个key发生改变,则进行持久化操作;当在30秒内有12个key添加时,并不会将这12个key一起持久化到文件,而是将添加的前10个key持久化至文件,后面添加的2个key会排序到下次的30秒进行持久化操作!
save和bgsave的区别?
flushall命令
执行flushall命令,也会产生dump.rdb文件,但里面是空的,无意义;
save
格式:save秒钟 写操作次数
RDB是整个内存的压缩过的Snapshot,RDB的数据结构,可以配置复合的快照触发条件,默认是1分钟内改了1万次,或5分钟内改了10次,或15分钟内改了1次;
如何禁用?
不设置save指令,或者给save传入空字符串;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当Redis无法写入磁盘的话,直接关掉Redis的写操作。推荐yes,如下图:
rdbcompression压缩文件
对于存储到磁盘中的快照,可以设置是否进行压缩存储。如果是的话,redis会采用LZF算法进行压缩;如果你不想消耗CPU来进行压缩的话,可以设置为关闭此功能。推荐yes,如下图:
rdbchecksum检查完整性
在存储快照后,还可以让redis使用CRC64算法来进行数据校验,但是这样做会增加大约10%的性能消耗,如果希望获取到最大的性能提升,可以关闭此功能,推荐yes,如下图:
rdb的备份
先通过config get dir 查询rdb文件的目录,将*.rdb的文件拷贝到别的地方,进行rdb的恢复,如下:
如何停止rdb的备份
动态停止RDB:redis-cli config set save “”#save后给空值,表示禁用保存策略;
优势
劣势
是什么?
以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写操作(增量保存),将Redis执行过的所有写指令记录下来(读操作不记录), 只许追加文件但不可以改写文件,redis启动之初会读取该文件重新构建数据,换言之,redis 重启的话就根据日志文件的内容将写指令从前到后执行一次以完成数据的恢复工作;
AOF持久化流程
客户端的请求写命令会被append追加到AOF缓冲区内;
AOF缓冲区根据AOF持久化策略[always,everysec,no]将操作sync同步到磁盘的AOF文件中;
AOF文件大小超过重写策略或手动重写时,会对AOF文件rewrite重写,压缩AOF文件容量;
Redis服务重启时,会重新load加载AOF文件中的写操作达到数据恢复的目的;
AOF默认不开启
可以在redis.conf中配置文件名称,默认为 appendonly.aof no
,AOF文件的保存路径,同RDB的路径一致;
AOF和RDB同时开启,要听谁的?
AOF和RDB同时开启,系统默认取AOF的数据(数据不会存在丢失)
AOF启动/修复/恢复
AOF的备份机制和性能虽然和RDB不同, 但是备份和恢复的操作同RDB一样,都是拷贝备份文件,需要恢复时再拷贝到Redis工作目录下,启动系统即加载;
正常恢复
修改默认的appendonly no,改为yes;
将有数据的aof文件复制一份保存到对应目录(查看目录:config get dir);
恢复:重启redis然后重新加载;
异常恢复
AOF同步频率的设置
是什么?
AOF采用文件追加方式,文件会越来越大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新增了重写机制, 当AOF文件的大小超过所设定的阈值时,Redis就会启动AOF文件的内容压缩, 只保留可以恢复数据的最小指令集.可以使用命令bgrewriteaof;
重写原理,如何实现重写?
AOF文件持续增长而过大时,会fork出一条新进程来将文件重写(也是先写临时文件最后再rename),redis4.0版本后的重写,是指上就是把rdb 的快照,以二级制的形式附在新的aof头部,作为已有的历史数据,替换掉原来的流水账操作;
no-appendfsync-on-rewrite
详解
如果 no-appendfsync-on-rewrite=yes ,不写入aof文件只写入缓存,用户请求不会阻塞,但是在这段时间如果宕机会丢失这段时间的缓存数据。(降低数据安全性,提高性能);
如果 no-appendfsync-on-rewrite=no, 还是会把数据往磁盘里刷,但是遇到重写操作,可能会发生阻塞。(数据安全,但是性能降低);
触发机制,何时重写?
Redis会记录上次重写时的AOF大小,默认配置是当AOF文件大小是上次rewrite后大小的一倍且文件大于64M时触发;
重写虽然可以节约大量磁盘空间,减少恢复时间。但是每次重写还是有一定的负担的,因此设定Redis要满足一定条件才会进行重写;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设置重写的基准值,文件达到100%时开始重写(文件是原来重写后文件的2倍时触发);
auto-aof-rewrite-min-size
设置重写的基准值,最小文件64MB。达到这个值开始重写;
例如:文件达到70MB开始重写,降到50MB,下次什么时候开始重写?100MB
系统载入时或者上次重写完毕时,Redis会记录此时AOF大小,设为base_size,
如果Redis的AOF当前大小>= base_size +base_size*100% (默认)且当前大小>=64mb(默认)的情况下,Redis会对AOF进行重写;
重写流程
劣势
AOF的总结
用哪个好?
官网建议
key对应的数据在数据源并不存在,每次针对此key的请求从缓存获取不到,请求都会压到数据源,从而可能压垮数据源。比如用一个不存在的用户id获取用户信息,不论缓存还是数据库都没有,若黑客利用此漏洞进行攻击可能压垮数据库。如下图:
一个一定不存在缓存及查询不到的数据,由于缓存是不命中时被动写的,并且出于容错考虑,如果从存储层查不到数据则不写入缓存,这将导致这个不存在的数据每次请求都要到存储层去查询,失去了缓存的意义。可以通过如下解决方案:
key对应的数据存在,但在redis中过期,此时若有大量并发请求过来,这些请求发现缓存过期一般都会从后端DB加载数据并回设到缓存,这个时候大并发的请求可能会瞬间把后端DB压垮。
key可能会在某些时间点被超高并发地访问,是一种非常“热点”的数据。这个时候,需要考虑一个问题:缓存被“击穿”的问题。可以通过如下解决方案:
**预先设置热门数据:**在redis高峰访问之前,把一些热门数据提前存入到redis里面,加大这些热门数据key的时长;
**实时调整:**现场监控哪些数据热门,实时调整key的过期时长
使用锁
key对应的数据存在,但在redis中过期,此时若有大量并发请求过来,这些请求发现缓存过期一般都会从后端DB加载数据并回设到缓存,这个时候大并发的请求可能会瞬间把后端DB压垮。
缓存雪崩与缓存击穿的区别在于这里针对很多key缓存,前者则是某一个key
如下为正常访问:
如下缓存雪崩(缓存失效瞬间):
缓存失效时的雪崩效应对底层系统的冲击非常可怕!可以通过如下解决方案:
下次Redis博文主要更新:Redis的主从复制
(包括常见的一主二仆
、薪火相传
、反客为主
、哨兵模式
)、集群
等相关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