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标准主要由两个组织制定。
除了这两个组织,还有
特点
编码的数据正对每一帧的图像包含的像素值,即采样像素的波形
方法
利用像素之间再时间与空间上的相关性,采用预测编码和变换编码结合的基于块的混合编码方法
代表
MPEG-1,MPEG-2,H.264,H.265等
这种编码方式是从编解码开始到现在,最主流的编码框架
特点
视频帧分城对立不同物体的区域,分别对其编码
方法
针对不同物体的形状、运动和纹理进行编码
代表
MPEG-4
诞生于1988年,是视频编码发展以来第一个里程碑。
是第一种采用“块结构的混合编码”方案的编码标准
目的
视频会议、可视电话等低码率视屏图像传输
数据格式
公共中间格式(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CIF)
在H.261产生的时代,由于各国电视制式的不一致,是无法互通的。为了解决数据格式不兼容的问题,H.261定义了一种中间数据格式——CIF。
所以在使用H.261进行编码之前,首先转换为CIF格式然后再编码,接收端接收后再转为各自的格式。
每一帧的分辨率(亮度):
H.264、H.265格式都是通过以下格式进行改进的
主要用到的技术如下
符合编码器将不同层次的H.261语法元素编码为H.264的码流
帧层
由帧首和块组数据构成;帧首包括帧起始码(PSC)、帧计数码(TR)、帧类型(PTYPE)等
块组层
由块组首和宏块数据组成。块组首包括组七十码(GBSC)、块组编号码(GN)、块组量化步长等
宏块层
由宏块首和块数据构成;宏块首包括宏块地址码、宏块类型、宏块量化步长、运动矢量数据、编码模式等
块层
包括每个 8 x 8块的DCT系数按之字形扫描后的熵编码码流,以块结束符结尾
是相对于H.261的改进标准,相比于H.261有更好的压缩效率。
运动矢量
H.261的运动矢量是分配到每个宏块中的,即H.261对每一个MB分配一个运动矢量;而H.263支持每一个8 x 8块各自使用一个运动矢量
MV精度
相对于H.261只支持整数像素运动搜索,H.263的精度为1/2像素
双向预测模式
H.263支持B帧,使用前后双向预测模式
熵编码
采用算术编码算法,运算复杂度高,可显著降低码率
支持的图像格式
ISO下属的移动图像专家组指定的早期视频压缩标准。
主要用于视频信息的存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传输应用
作用
CD/VCD中存储音视频信息
码率
1.2~1.5MB/s
图像类型
支持I、B、P帧。
图像显示顺序
总体和H.261类似,采用分层的码流结构
相比于H.261,MPEG-1增加了条带层,每一个宏块所有的编码操作只能在一个条带内实现
条带层可以有效防止编码错误在一帧内扩散
码流层次分三层:
DVD采用的是MPEG-2标准进行压缩的
MPEG-2是兼容MPEG-1的。所以DVD播放机可以播放VCD的光盘
MPEG-2格式支持逐行或隔行扫描视频,使用基于帧或场的编码。
ES流结构类似MPES-1,也分为图像序列层、图像组、图形、片、宏块和块层:
编码的时候会从上到下的进行封装,解码也会从上到下解封装
ISO在1999年颁布的视频编码标准。
与MPEG-1、MPEG-4相比,MPEG-4更注重多媒体系统的交互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MPEG-4标准采用了基于对象的编码,其中视频对象主要定义为画面中分割出来的不同物体,每个物体由三类信息描述:运动信息、轮廓信息和纹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