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齐姐聊大厂》系列的第 7 篇
(前 6 篇见文末)
每周五早上 8 点,与你唠唠大厂的那些事。
小齐说:
8 月 19 日,苹果公司股价飙升至 468 美元,总市值首次超过 2 万亿美元。
虽然疫情影响了苹果的线下零售,但是第三季度营业额高达 596.9 亿美元,远高于市场对它的预期。
第一代苹果发布会,我看过不下于五遍。一方面是惊叹于当之无愧的革命性产品,改变了世界的产品,也改变了几十亿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被乔帮主的魅力所折服,毕竟我是听过十遍乔帮主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人。
这里我们只谈产品和技术,并不代表任何其他立场。
今天有幸请到博士大佬 littlelab,分享他在苹果公司工作的体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吧~
离开苹果有一段时间了,感觉还是很怀念那段工作经历,如果不是不同的职业道路选择,我想自己应该还在那个组,只是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是别人,而读者是我。
这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刚从火坑专业中挣扎出来的 PhD 来说,拿到一份优厚的薪水,已经感激涕零。虽然到了湾区后,听到其它公司的薪酬大开眼界,但是想想自己顺利的入职经历,依然有种对公司的感动。
日子一天天过去,头半年很有意思,虽然辛苦,但是学到很多东西。因为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每天都在认识新人,所以很喜欢上班。
组里中国人很多,大家中午一起吃饭。我老板特别能讲,有段时间最喜欢听他在午饭的时候吹牛,一吹能吹一个小时。然后大家再回去,打杯咖啡, 在自己的小隔间里忙碌起来。
过了一年的时间,渐渐开始关心自己的职业发展,开始想到 3 年后的自己,想到 5 年后的自己,也开始关心起周围人的履历。
苹果能人太多,很多 manager 都是某个领域的大牛或者小牛,有的还有几本书。不少领军人物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被苹果从其它公司挖过来。有的过来当一方大员开疆拓土,有的过来组建团队管理下属,也有过来养老的,写写 spec,但依然像尊神一样让人仰止。
> Spec: specifications,对产品或者协议的指标规定,一般在设计新的协议时会出现,往往由一些领域里有影响力的公司牵头,组织专家制定。
我的小 manager 来苹果五年多了,从业也十多年了,之前还收获了很多奖项,小到 DesignCon 的 best paper,大到其它公司发给他的终身成就奖,大大小小都摆在办公室里。因为从小来美国,英文说的和美国人没区别,project meeting 上经常舌战群雄。
> DesignCon 是电路板和电磁仿真领域的工业界的重要会议,很多公司会上去发布新的技术。能够拿到 best paper 这个奖项的很少。
不过他也等五年才升上 manager。
他的上司大 manager 更是著作加身,不知道他在苹果工作多久了,到他那个级别,已经需要把一些精力放到政治斗争上了。
五年是个不短的时间,然而五年不是向上升迁的决定条件,只是必要条件而已。
组里的人每个都兢兢业业,做技术报告比 PhD 的答辩论文还仔细。
也有不少五年多还是 IC 的,不是技术不行,有可能是语言吧,也有可能是年龄太轻,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那么多职位。
> IC: Individual Contributor,不管人的职位都叫 IC,和 manager 相对。
如果我就这样安心的工作,也许工作个十几年,我也能学到顶尖技术,虽然可能还是个 IC。
苹果我长期还是看好的,虽然大家诟病它表现出来的创新力,但那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也能看到未来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正如每天和我一起吃饭的 senior engineer 一样,平静和充实。
在这里,绝大部分人的职业声誉都将从此被抹去,因为你不能给外面做报告,不能发表论文,不能积攒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
在苹果可能很多人都认识你,出了苹果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那时的我就像湾区千千万万的中年工程师一样,默默的为公司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潜力。
然而年轻人就是这样不知足,想折腾。
前后组里走了好几个年轻的 IC,我也是其中之一。大家去了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国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但若问我们离职有什么共同的原因,我想不为待遇,只为一颗对得起青春的躁动的心吧。
小齐说:非常感谢 littlelab 的分享,因为苹果对保密非常看重,所以虽然已经离职了,博士也不便多说,还希望大家理解。
其实身边能加入苹果的还是很少的,原因之一是苹果的面试难度不亚于谷歌,之二是苹果基本不招应届生,更多偏向于有工作经验的或者博士。
本文已收录至我的 Github 上:https://github.com/xiaoqi6666/NYCSDE
,这个 Github 汇总了我所有的文章和资料,之后也会一直更新和维护。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达,还希望大家帮忙点个 Star
,你们的支持和认可,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